9月25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围绕“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题,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介绍杨浦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杨浦区委副书记周嵘,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建华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薛侃表示,“十四五”以来,杨浦砥砺奋进,全力做好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振作杨浦“一股劲”三篇大文章,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产生质变、城区面貌发生蝶变、人民生活实现跃变。
他介绍,杨浦持续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加快征迁改造速度。在五年时间内实现了三个目标、跃升了三个台阶:2022年全面完成了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2024年实现了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的收官任务,今年又让“拎马桶”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五年累计征迁改造旧住房42.1万平方米,让2万多户的居民圆了“宜居梦”“安居梦”。同时将风貌保护、全龄友好、公园城市、韧性安全等理念融入城市更新,一体推进美丽家园、美丽街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努力让杨浦人民享受现代城市的美好生活。
十四五“以来,全区民生财政投入增长了50.2%,占一般全区民生财政投入增长了50.2%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从43.5%增至52.3%。围绕教育和医疗这两个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领域,新建学校14个、新增学位数7070个,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打造高水平医联体,健全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聚焦”一老“”一小“这两个最为柔弱的群体,推动普惠性托育点街道全覆盖,兴办全市首个科创园区嵌入式托育园,满足职场父母”上班送娃,下班接娃“的需求;持续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下楼可享“的长者食堂网点和”银发会客厅“,打造最美的”夕阳生活。
“杨浦为走好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2023年杨浦区提出要聚焦强化‘创新四力’,全力推动创新发展再出发。”薛侃说道。
在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方面,一手抓原始创新,持续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为其提供必要的空间载体、人才服务、政策匹配,助力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和原始创新高地;另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与各创新主体紧密携手,共建了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催生出了一大批高能级科技成果。“十四五”以来,有1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超四成市级科学技术奖在杨浦产生。
在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方面,立足杨浦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两个重点方向,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四大新兴产业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互联网“大厂”、“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在杨浦链式集聚、拔节生长。
在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方面,持续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为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比如,加快建设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吸引了一大批拔尖人才纷至沓来,区域内的两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主动承接上海建设全球技术交易枢纽的重大任务,全力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做大做强。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五年来,累计进场成果1.4万余个,技术交易金额达到760多亿元。
在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方面,坚持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在简化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执法等方面累计实施734项改革举措,全面打响了营商环境最暖城区品牌;另一手抓硬环境建设,打造了一批兼具“烟火气和书卷气”“人文景和科技流”“时尚风和国际范”的科创社区、街区、园区。近期关注度很高的“V聚场”,就是杨浦建设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的首个落地场景,吸引了一大批头部“大V”和MCN机构踊跃入驻,“大学—大厂—大V”的创新大三角正在形成。
杨浦在上个世纪曾创造了全市“五分之一”工业产值,进入新世纪再次创造了一个新的“五分之一”——于去年贡献了超3200亿、占全市五分之一的信息服务业营收。杨浦百强企业发生可喜变化,2020年-2024年,区百强企业区级税收总量由30.11亿元增长至62.94亿元,增幅达109%,占全区税收收入比重由27.8%增长至45%,入围门槛由560万元增长至1454万元,增幅达160%。
“这组数据也充分说明,杨浦的企业个头长高了、力量壮大了、贡献增多了,真正成为了杨浦的‘顶梁柱’。”薛侃说道。
他还表示,推动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关键靠人。杨浦区大力传承弘扬“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四敢”精神,激励引导全区上下全面焕发杨浦“一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