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6 23:49:40 股吧网页版
低息时代的财富保卫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又刷到有人问‘3%的稳健收益去哪找’了,这不也是我每天的疑问吗?”

  “70后”的邓慧叹了口气,手指下意识点开了手机银行里的定期存单页面。屏幕上,2020年10月存入一家大行的5万元五年期定存信息清晰可见,年利率4%,到期利息1万元。可如今,这样的高利率早已成了遥不可及的“过去式”。

  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引发广泛市场关注:居民存款连续两个月低于季节性增幅,为今年首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创下同期新高——证券、基金、理财等机构的存款增加,意味着银行里的居民储蓄,正悄悄“搬”向更广阔的理财市场。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名储户后发现,在这场低利率时代的“财富保卫战”里,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应对之策:“50后”的谨慎、“70后”的犹豫、“80后”的平衡、“00后”的尝试,折射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普通人,都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财富答案。

  消逝的定存高息:从4%到1.3%

  邓慧的那张五年期银行存单,是2020年秋天办的。

  “后悔当时没多存点,很怀念利率4%的时代。”她感叹道。

  如今,面对今年10月即将到期的存单,她陷入了犹豫,不知道以后如何理财合适。

  2025年5月20日,六大国有银行集体下调存款利率的消息,让不少储户陷入了犹豫情绪。利率调整后,国有大行的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仅1.3%——也就是说,同样存5万元五年期,现在到期只能拿3250元利息,比邓慧四年前的收益少了近7000元。

  邓慧的犹豫不是个例,退休在家的“50后”李大爷,这段时间也天天让女儿帮着查银行的利率公告。

  今年68岁的李大爷是个“老储户”,一直有把钱存定期的习惯。因为腿脚不便,李大爷一直倾向于在工资卡所属的银行办理业务,“不用跑网点,手机上就能操作,到期自动转存也方便”。

  “以前5年期能有3.8%,银行还会送大米、食用油,现在别说3点多,连2%的利率都难找。” 李大爷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多个理财经理的电话,既有国有大行的,也有本地城商行的,但近期给他推荐的存单利率他都不满意。

  目前,国有大行的1年期定存利率只有0.95%,3年期也才1.25%;民营银行倒是有利率2%左右的产品,比如苏商银行的2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2.1%、3年期可以达到2.3%,可要么要求认购起点20万元,要么仅限特定地区购买。

  “我目前到期的只有10万块流动资金,还不在发售区域,根本买不了”。李大爷向记者说道。

  坚守刚性储蓄底线:三代人的理财哲学

  刚性储蓄,是许多中国家庭代际传承的理财哲学。

  尽管利率一降再降,但“把钱存在银行”仍是众多人的理财选择。对于一些人来说,银行存款的保本保息特性,能在波动的金融市场中提供稳定的安全感;而另一些人则通过银行存款为未来生活储备资金。这种理财倾向,在本报记者采访的三代人的储蓄选择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80后”的朱迪有一笔循环存单,每三年滚动一次,在2025年11月到期。她坦言,三年前这张存单的利率接近4%,如今虽已找不到这么高的利率,但在这笔钱到期后,她仍会在市面上寻找利率较高的大额存单,将钱存入银行。

  “这部分钱占我个人资产的30%,虽然收益未必跑得赢通胀,但这部分钱是我的安全垫。”朱迪的观念,折射出许多人在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务实平衡。

  “90后”的叶澜也是在低利率时段保持低风险投资的储户。大学毕业那年,父母就为叶澜准备了500万元购房款,叶澜在楼市中反复地观望与纠结终究没有结果,这笔钱如今依然躺在他的银行账户上。

  在被问及是否会将存款转向其他领域投资时,叶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是风险偏好较低的保守型投资者,购房款会一直留在银行“专款专用”,至于购房款外的其他资产配置,叶澜告诉记者,银行存款和国债也会至少占据50%的份额。

  “00后”的李梦将30%的资产配置于定期存款。她告诉记者,“这部分资金是我万不得已不会动的保底钱”。受父母影响,她在工作之后一直按时储蓄。

  目前李梦手里有一笔利率3%的存单在2027年到期,她告诉记者,如果存单到期后,市面上的利率非常低的话,未来可能会考虑增额寿险等产品,但“保本”始终是她理财的核心诉求。

  “50后”的李大爷一直以来都是“刚性储蓄”哲学的坚定实践者。他手里有3张存单,金额从5万到10万不等,每年都有存单到期。

  “我故意岔开时间存,这样每年都有存单到期,保证自己手里有活钱,要是遇到利率上涨,能及时转存;要是利率还降,也能先拿着利息。”李大爷说。

  对众多储户来说,定期存款早已超越单纯“存钱”的意义,而是成为抵御生活风险、保障财务安全的重要保障。正如朱迪所说:“就像家里的备用钥匙,平时用不上,但必须得有。”

  理财新方向:从“固收+”到ETF

  如今,资金多元化配置已成为大众理财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储户采取 “双线” 策略:一方面,继续配置存单,积极寻找利率更高的存款产品,守住资金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将更多资金投向股票、基金、保险等更广阔的非银理财市场,力求获取更高收益。

  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8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创下同期新高,这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把钱投入了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领域。

  其中,“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热点。这类产品以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为底仓,辅以少量优先股、股票等权益资产,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力求提升收益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建设银行App上发现,几款固收类理财产品1元就可起投,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约为2.35%-2.87%,持有天数为半年到一年不等,一般为R3中等风险。

  平安理财的部分“固收 +”产品表现也十分亮眼 ——其中一款于2023年12月成立,截至9月中旬,收益率仍有3.35%。

(理财经理向本报记者展示固收+产品,来源:受访者提供)

  据平安理财经理介绍,“固收 +”产品的优势在于 “灵活调整仓位”,要是市场行情好,就多配点权益类资产;要是行情不好,就多配固定收益资产。

  除了“固收+”,ETF也正在成为年轻人的理财“新宠”。

  “90后”李莉的理财转型,始于2024年春天。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2017年买房之后,手里几乎没有闲置资金,“那时候就买过一些短期理财,年化收益2%左右,还有小额定投,每月投500元,赚的钱够买杯奶茶”。

  去年年末,李莉手里有了一些流动资金,开始谋划资产多元配置。“当时我存了1年期定存,年利率2.8%,想着先拿点固定利息。”可现在,眼看定存就要到期,利率却一路下跌,她开始琢磨“换个方式理财”。

  在朋友介绍下,她了解到了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李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某券商APP上开通了证券账户——填信息、视频认证、绑定银行卡,她先投了部分资金买入了某ETF, “每天打开 APP 看一眼涨跌,波动幅度在我的承受范围之内。”李莉告诉记者,等存款到期后,她计划将50%资金继续存1年期定存,另一半则投入ETF等理财工具中。

  一位公募基金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了今年ETF的热度,他表示:“今年以来ETF的认购热度同样显著攀升。ETF操作便捷,能像股票一样在场内实时买卖,特别适合投资新手。”

  一位投资者向本报记者分享,去年10月他将近100万活期存款投入科创芯片ETF,截至目前已斩获约80%的收益。

  叶澜则向本报记者分享了跨市场尝试的投资理财经历。他在股市、债市、汇市、期货市场都做过小额的投资尝试,总体看盈亏处于将平衡状态。

  叶澜告诉本报记者,去年末到今年初,他赎回了大部分的基金投资,连同少量存款一并投入到了汇市和贵金属期货市场。因此,他不仅没能赶上今年4月以来资本市场的牛市,还因美元兑人民币贬值蒙受了一定损失。不过,在黄金价格刚刚突破700元/克的时候,他买了几根金条,随着金价上涨对冲了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各类投资都简单尝试之后,我更加确定自己是保守型投资者,对蒙受损失的厌恶明显大于风险收益的激励。”叶澜说道,因此,即使是低利率时代,低风险投资仍然会是我的主要选择。

  存款搬家到哪一步了

  从银行定期储蓄到“固收+”、ETF的配置,低利率时代下的居民储蓄正悄然转向非银理财市场。这一趋势目前仍在延续。

  那么,存款搬家这一趋势,走到哪一步了?

  中金公司报告显示,存款呈现继续活化趋势。“8月居民定期存款及企业定期存款增速继续下行,我们认为定期存款增速下降主要与存款到期重定价后利率下降,以及资本市场表现活跃有关,定期存款到期后续存意愿降低。”

  资本市场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中金公司报告显示,8月A股日均成交额达到2.3万亿元,较7月继续增长29%;融资余额超过2.3万亿元,较7月增长21%;上交所新开户数量达到265万户,较7月增长35%,均表明资本市场由于存款搬家更为活跃。

  从历史经验看,“存款搬家”的周期通常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中金公司研究部总监、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对此分析道,“存款搬家”是居民资产配置迁移在金融系统流动性方面的体现,通常伴随各类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大幅调整,这一变化背后往往伴随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变化。

  “例如向房地产市场迁移往往伴随房价上涨、城市化、信贷扩张等,向股市迁移伴随着企业盈利改善、通胀回升、科技进步,向固定收益产品迁移伴随着利率下降、流动性宽松等。”林英奇补充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银行管理系主任宫迪教授亦表示,低利率环境提供的“推力”是“存款搬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长期的趋势性因素。资本市场赚钱效应带来的“拉力”是相对短期的因素,是触发资金流动更为关键的直接因素。两者共同推动了居民资产配置的调整。

  宫迪从历史维度补充道,存款搬家周期通常与利率环境及资本市场表现密切相关。一方面,在加息周期结束、降息周期启动时,存款吸引力下降,资金会更积极寻求更高收益资产。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趋势性上涨,尤其是伴随成交量放大,是存款搬家进入活跃阶段的明确信号。例如2007年与2015年牛市中,新增股票账户数量与股指同步大幅上升,偏股型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的申购热度和业绩表现是另一个领先或同步指标。

  那么,居民风险偏好的变化在这一现象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林英奇向本报记者解释,居民风险偏好的短期波动具有投机性,但趋势性的风险偏好转向需要基于更加长期的基本面支撑。基本面趋势与资产价格变化形成正反馈机制、不断强化,推动居民风险偏好提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