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人寿”)高管团队再现大动作。9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渤海人寿近日公告称,寇江华获批出任渤海人寿董事长,同时原董事长吕英博辞任。在高管团队建设方面,该公司近日放出“招募令”,旨在吸纳两名具有资深经验的副总。
对于2024年以来未公布业绩的渤海人寿而言,高管团队组建层面正释放出哪些信号?对于接棒者而言,公司又面临哪些待跨越的难关?
寇江华获批担任董事长
渤海人寿高管变动传闻终落地。
“近期,因到达退休年龄等原因,原董事长吕英博辞任渤海人寿第二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职务。根据天津金融监管局批复核准,由寇江华出任渤海人寿第二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渤海人寿9月24日在官网如是公告。
需要关注的是,吕英博于2020年6月获批担任渤海人寿董事长,任职时间已达5年。
9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挂帅”的寇江华已出现在渤海人寿官网高管简历中。简历显示,“70后”寇江华现任渤海人寿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任委员、公司临时负责人。
据了解,寇江华的从业履历颇为丰富,曾任职于原保监会、原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等。其后任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挂职),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天津市滨海新区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天津市滨海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
对于此次人事变动,渤海人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变动属于正常人事调整,不会对公司日常管理、业务经营、财务状况等产生重大影响。
新帅到任的同时,渤海人寿近期的招聘动作也备受关注。根据渤海人寿发布的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高级管理人员的公告,该公司拟选聘副总经理两名,一名负责分管保险业务渠道,另一名负责分管战略企划、资本运营工作。
相关高管职位设定了一定的门槛。比如,除了年龄、满足任职要求等基本条件外,分管保险业务的副总经理需从事保险工作15年及以上,担任寿险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相当管理职务2年及以上,或者担任寿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负责人或总公司保险业务部门负责人8年及以上。渤海人寿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高管选聘工作已进入简历筛选阶段。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支培元表示,在行业转型期背景下,复合型人才更受追捧。然而,中小险企可能面临吸引力不足等挑战。“候选人”倾向选择经营稳健的险企。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以采取股权激励等差异化手段吸引人才。从行业视角出发,通过市场化选聘高管,保险公司可能意在通过海选招聘更适配的人员,以达到切割“历史包袱”的目的。
需要关注的是,在人事方面,渤海人寿总经理目前仍待补位。渤海人寿表示,目前公司由党委书记、董事长寇江华兼任公司临时负责人,公司经营管理情况稳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此过程中,公司也在积极开展总经理的选聘工作。
亏损难题待解
渤海人寿成立于2014年12月,是首家总部落户天津自贸区的人身险公司。
该公司目前尚未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4年以来的偿付能力报告,主要业绩表现仍停留在2023年。根据2023年年报,该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95.65亿元,亏损31.05亿元。
虽然寿险领域一直有着“七平八盈”的市场规律,但渤海人寿在成立后的第二年就实现了0.81亿元的盈利。在经历了连续盈利后,2018年由盈转亏,2018年至2023年六年间合计亏损金额达92.64亿元。
针对业绩情况,渤海人寿表示,当前公司整体风险化解及股权结构优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公司已于2024年末完成天津国资10亿元的首批增资,实现国资控股。目前公司总体经营情况平稳有序,治理体系正在进一步健全。
业内人士表示,一家保险公司从盈利到亏损,内在因素影响较大。比如,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一家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短期来看,一家保险公司必须要有优质的保险产品,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更应聚焦细分市场,而不应盲目扩张。从长远来看,这要求保险公司尤其是广大中小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去股东化”的独立生存机制,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模式,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过去一年的发展动态,渤海人寿通过另一种方式进行了公开。从渤海人寿披露的《渤海人寿2024年社会责任报告》来看,该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超81.75亿元,总资产达505.7亿元。该公司也表示,公司主动适应行业深化转型潮流,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大力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推动构建服务品质持续改善、资产配置稳健均衡等。
“未来,渤海人寿将依托股东及战略合作伙伴优势,引进更多优质资源,推动公司价值转型,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架构和稳定的经营环境。”渤海人寿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放眼人身险市场的发展,年内再迎来历史性时刻,人身险预定利率正式进入“1”时代,产品在8月31日完成全面切换。从渤海人寿的动作来看,该公司8月1日公告称,决定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 2%、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1%。公司将于2025年8月31日24时起不再接受超过上述预定利率最高值的保险产品投保申请。
身处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阶段,保险业预定利率下行不仅构成挑战,更成为推动行业回归“保险本源”的关键抓手。业内人士表示,定价机制调整是保险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路径。随着预定利率调降节奏提速,行业竞争模式正由单纯价格竞争转向综合服务能力比拼。唯有迅速构建动态定价机制、提升资产配置效率的保险机构,方能在市场新格局中抢占先机。
大部分股权被质押或冻结
聚焦股东层面,截至2023年末,渤海人寿17家股东中仅4家股权状态正常,13家存在质押或冻结问题,总质押股数占总股本的近七成。
股东治理既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石。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保险公司在设立之初就要做好股东和股权方面的治理安排,从源头上防范股东治理风险的累积;严格股东准入,避免“资本空转”型股东入场,要积极引入长期或耐心资本;建立压力测试常态化机制,针对股东流动性风险设置触发阈值,如果股权质押超30%即启动应急预案,规避司法拍卖所带来的治理风险。嵌入ESG治理框架,将股东稳定性、经营合规性纳入董事、高管的考核,倒逼长期主义经营,实现险企的可持续发展。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增资扩股、发行资本补充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同时梳理股东资质,剔除有问题的股东。”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一家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持续推进业务转型,保留现金流更稳、长期盈利性强的业务,能从根本上改善亏损,砍掉低效业务,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完善董事会、管理层的权责划分,避免股东过度干预经营。
付建进一步表示,保险公司化解风险的要素,离不开将合规经营纳入高管考核体系,避免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发展的行为。同时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尤其是风险管控、资产负债管理、保障型产品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提升公司自主风险管控能力,要优化服务体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针对新董事长到任后将有哪些动作,渤海人寿表示,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一是在保险业务方面坚持以价值为导向,在保持现金流和业务规模稳定的同时,深化业务转型,加快风险化解;二是在资金运用方面,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加强投资能力建设,提高投资收益率;三是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销售费用等各项成本费用,实现降本增效。
对于公司下一步发展规划,渤海人寿表示,公司将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行业深化转型潮流,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大力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推动构建服务品质持续改善、资产配置稳健均衡、公司治理健全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水平。二是推动稳健发展,改善偿付能力。三是秉持科技赋能,优化客户体验。四是助力区域经济,彰显金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