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北交所并购重组概念的两只明星股——五新隧装、创远信科股价继续攀升,成为北交所市场瞩目的焦点。其中五新隧装大涨7.98%,盘中高点68.39元创下一年多新高;创远信科在9月23日复牌后股价震荡走高,一度创出35.5元的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北交所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多起并购案例接连落地。截至9月中旬,北交所已有十余家公司推出并购计划,带动相关个股股价大幅上涨。除了五新隧装、创远信科、华光源海今年股价已翻番外,奥迪威、科达自控、易实精密、国子软件等个股年内涨幅均超过60%,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
两只明星股表现亮眼
2024年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即“并购六条”),在随后的一年中,北交所揭开了如火如荼的并购大幕。
其中,五新隧装的并购案为北交所落实“并购六条”后的首单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备受市场瞩目。其于2024年11月即公告收购五新重工、兴中科技两家标的公司100%股权,以完善隧道施工装备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在今年9月16日披露调整方案,表示因个别股东意愿差异,收购兴中科技的股权比例微调至99.9057%。9月23日晚,五新隧装公告称已收到北交所的通知,北交所并购重组委员会将于9月29日召开审议会议,审核公司本次交易事项,这意味着并购案进入到关键的审核阶段。
在并购案推进过程中,市场给予了积极反应。今年以来五新隧装股价表现亮眼,截至9月26日收盘,五新隧装今年以来累计涨幅134.27%。
9月15日晚间,创远信科发布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上海微宇天导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微宇天导”)股东所持有的微宇天导100%股权,并配套募集资金。微宇天导在卫星导航测试技术方面独具优势,将与创远信科现有的无线通信测试业务实现互补,完成收购后,创远信科将具备“地面—低空—卫星”的全域覆盖能力,进一步巩固其在测试领域的领先地位。尽管收购对价未公开,但市场对其技术协同效应抱有较高预期,创远信科在复牌后股价继续上行,创出历史新高。
多起并购金额超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北交所的并购收购案例中,有多起涉及金额达到亿元级别,其中包括东和新材收购鞍山富裕矿业51%股权,本次交易对价达2.55亿元。东和新材9月1日公告称,富裕矿业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本次收购有利于公司加强自身原材料供应安全以及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目前进行中的亿元级对外收购有4项,除五新隧装外,还有科达自控、易实精密、鼎智科技。其中,科达自控于6月27日披露,公司拟以现金受让海图科技2550万股股份,占海图科技总股本51%,交易对价为2.09亿元。科达自控表示,本次收购有利于整合公司及海图科技的优势资源,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提升公司主要产品性能、核心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这也是北交所上市公司首次直接收购新三板企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鼎智科技于9月12日披露,拟以现金1亿元收购赛仑特51%股权,实现控股并表。赛仑特主营精密小模数齿轮、微型行星减速箱及减速电机等产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医疗器械及低空经济等领域。华源证券认为,鼎智科技此次收购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产业链协同,实现从精密运动控制部件供应商向“电机+减速器+驱动”一体化模组解决方案商的转型,公司可整合赛仑特在精密传动领域的研发制造能力,形成机电一体化设计与交付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下游应用覆盖,并重点发力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手术机器人动力模块、无人机驱动系统等高成长赛道,有望进一步增强整体竞争力与市场份额。
从股价表现上看,科达自控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66.36%,东和新材、鼎智科技今年涨幅也均在40%以上。
产业链整合为主
华源证券认为,北交所公司对外收购重点关注“垂直化扩张+业务升级+市场拓展”三大趋势:东和新材等加强原料端和产业链一体化保障供应安全;铁大科技、科达自控等围绕智能制造与新能源领域,拓展高成长赛道、深化业务布局;阿为特等通过海外标的收购或增资迅速切入国际市场;此外,2024年发起并购的五新隧装、大地电气等设备制造企业则通过发行股份和增资方式横向整合上下游优质资产,构建第二增长曲线。整体来看,北交所以产业链整合式并购为主,在于借政策红利和资本市场契机,优化产业链布局、丰富业务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助力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开源证券看来,从新“国九条”到“并购六条”,2024年起并购重组市场迎来了诸多积极信号。定位为主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交所,能够及时把握并购机遇。包括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专精特新“主阵地”,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1+N+X”政策框架的重要构成,北交所专注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支撑发展并购重组的重要条件。
开源证券认为,在北交所公司并购的趋势方向上,应重点关注:一是同一集团内优质资源整合;二是新质生产力行业外延并购;三是“强链补链”扩张版图式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