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
针对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下称“数创企业”)普遍面临数据获取成本高、算力门槛高、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痛点,针对性部署十大举措,推动数字经济领域涌现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在数创企业源头培育环节,《措施》明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牵头搭建分级分类的数创企业培育库,实行动态调整,同时组建“政府+企业+创新+投资”四合一专业化遴选培育组,强化对入库企业的精准服务与监测分析,从源头筛选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
金融支持方面,《措施》明确,强化创投资金引导,优化完善国有创业投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将培育数字经济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情况纳入考核机制。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规范银行与投资机构的合作,为数创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促进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数创企业项目。加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数创企业上市融资。
资源保障方面,《措施》从数据与算力两大核心要素发力。数据端鼓励地方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支持数创企业公平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以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等方式,保障数创企业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践早期用数需求。探索发放“数据券”“算法券”降低治数用数成本。
记者注意到,从2023年起,杭州市每年设立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的“算力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记者,算力券有利于企业解决“算不起”“算闲置”等现实问题。对于需求端来说,直接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与门槛,助力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速产品迭代升级,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对于供给端而言,算力券以政府补贴形式盘活闲置算力资源,促进其向需求端流动,提升资源利用率。
算力端则依托“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算力资源有序池化、并网运行,鼓励国家枢纽节点向数创企业提供低成本、广覆盖的安全算力服务,破解中小企业“用不起算力”难题。
创新赋能与成果转化是《措施》重点方向。其中,原始创新层面鼓励国有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推进重点产业专利池建设,支持地方在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方面对数创企业提供支持。
成果转化环节明确建立“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同时探索“首购首用”专项政策,通过推荐目录、应用大赛等促进成果供需对接,帮助数创企业新技术快速开拓“首市场”。
场景供给上,《措施》要求,地方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开放技术应用、数据赋能等场景机会清单,鼓励跨区域场景共建共享,同时引导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开放测试场景,为数创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