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市场资深人士)
去年“9·24”行情以来,A股市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形成了震荡上行格局。特别是今年8月中下旬之后,上涨有所加快,上证指数一举突破10年新高,A股单日成交金额连续超过2.5万亿元,总市值则突破100万亿元。不少投资者认为,一轮大牛市已经到来,并且是以个股全面上涨的态势展开。
曾几何时,结构性行情是A股市场中的高频词。2015年股市从5000多点的高位下跌后,一度行情相当暗淡。但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机构投资者不断入场,集中投资以银行为主的蓝筹股,给当时的市场增添了些许亮色。再过了几年,一些公募基金大力投资白酒等大消费板块的股票,在股指低位徘徊之际让一些白酒股创出了历史最高价。但与此同时,很多股票还是下跌的。市场上既有千元股,也有跌破面值的股票,这种个股严重分化的行情,被称之为结构性行情。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上又出现了大盘整体向上,但个股发展不平衡,相当数量的股票没有能够随指数上涨的状况,这同样被称为结构性行情。今年上半年,就出现过银行股屡创新高的同时,但大量板块股票步履蹒跚,股市涨跌比例为2∶8的情形。这无疑也是一种结构性行情。不过,随着8月份市场走强,个股开始大面积上涨,一些投资者认为结构性行情已经结束,股市进入了一个个股全线走高的阶段。股市是否会告别结构性行情呢?
显然,从当前的市场变化来看,以往那种过于极端的结构性行情已经成为过去式了。极端少数股票涨而多数股票原地踏步,甚至逆势下跌的状况很难再不断重复了。但是这并不等于市场会再现过去那种一旦有行情,个股就无差别地一律上涨的情形。一些交易日大盘曾多次发生的指数小涨而个股涨跌互现的局面,就充分说明了这点。其原因在于,就本轮行情而言,其重要背景之一并非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是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这就决定了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业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提高,市场的关注重点是在相应的题材上,这样就很难形成个股全面上涨的行情基础。
另外,现在机构投资者参与操作的比较多,而他们往往会有一个范围不会很大的股票池,一些业绩平庸、管理水平不高、市值规模不大、发展前景欠明朗的公司,一般会摒弃在股票池外,无缘得到大资金的关照,其走势自然是偏弱的。还有,现在市场上流行指数化投资,很多个人投资者是通过购买ETF入市,而即便是宽基ETF,最多也就涵盖2000家上市公司,大多数只是涵盖几百家。ETF的规模越大,大资金的投资集中度就越高,就越容易引发结构性行情。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股市走势总体不错,但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赚钱,而且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能够跑赢大盘的原因所在。从本轮行情在演绎中所反映出来的特征而言,并不具备出现全面上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在本质上还是结构性行情。
既然是结构性行情,那么选股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时下,科技股无疑是条主线,另外稳健型的投资者选择低波高息的红利股作为投资方向,也有足够的合理性。反之,前景不太明朗的白酒、形势依然严峻的房地产,还有存在较大退市风险的部分ST公司等,则是应该尽可能回避的。即便是科技股,其中质地差异也很大,也不是普遍都能够上涨,哪怕是质地很好的,如果近期上涨很多,同样面临调整压力。因此,在具体选择上还是要十分慎重。在结构性行情中,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上市公司的质量,以及对应的合理估值。现在2025年半年报已经披露,这也为投资者挑选个股提供了机会。只有选好个股,才能够在结构性行情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