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德国威能(Vaillant)迎来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周年。
在这段不算短的时间里,中国完成了从家电普及到智能家居的消费跃迁,也正进入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关键阶段。对外资企业而言,中国既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一块检验成色的试金石。
威能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轨迹:先是带着“德国精工”的品牌光环试探性进入,随后通过本地化生产与渠道网络逐步扎根,再到今天面对消费与能源转型的新形势,重新定义其在中国市场的角色。
这当中,贯穿始终的,是对中国市场前景的信心与对长期主义的坚持。
落子中国本地化发展
三十年前,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不少见。不同的是,在采暖这一细分领域,中国消费者的认知和消费习惯仍停留在比较有限的初级阶段。
“当时作出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定并不容易,需要很强的企业家精神。”威能集团亚太区集团总监杰罗恩·斯特雷尔(Jeroen Sterel)表示,三十年前,“采暖”“壁挂炉”对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还是陌生的名词。当时的需求很简单:只要屋子里暖和就好。随着居住理念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逐渐细化,不仅要温度适宜,还要体验舒适。正是这种认知与需求的不断升级,为威能在中国市场的成长创造了契机,也让供暖从一个单纯的生活保障,演变为现代家居中不可或缺的舒适体验。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初几年,威能面对的并不是一片坦途。当时选择深耕这一陌生市场,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也考验着品牌的积淀与创新实力。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尽管在起步阶段充满挑战,却为企业赢得了长期的成长空间。如今回望,正是因为当年的大胆尝试,才有了威能在中国三十年保持稳健并逐步上升的历程。”斯特雷尔表示。
威能在中国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2007年。
那一年,威能在无锡投产了其在中国的首家工厂,完成了从进口销售到本地化生产的关键跨越。此后,中国市场对壁挂炉和热水器的需求快速增长,威能不断加码投资。
2025年,威能在无锡的全新亚太研发制造基地正式全面亮相。这一基地,占地超过6.4万平方米,配备5700平方米的测试中心,在生产线满负荷运行状态下,其壁挂燃气供热采暖设备及零部件产能最高可达150万台,平均每3.25分钟即可下线一台壁挂炉,整体制造与创新实力显著升级。
更重要的是,这是威能在欧洲以外设立的唯一研发制造基地,也是其在亚洲最大的工业基地,产品不仅供应中国,还出口至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成为威能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战略支点。
“新基地不仅仅是一座生产工厂,更是研发、测试和制造的综合平台。”威能亚太区工业总经理郑良亚说。他强调,这种综合布局能让研发成果更快转化为产品,并稳定交付给中国及全球用户。
“加速中国”坚守长期主义
在跨国企业的版图中,中国市场常常是“战略重点”。但对威能而言,这不仅是口号,而是一种深耕三十年的实践。
斯特雷尔直言,威能内部早在2017年—2018年就启动了“Accelerating China”(加速中国)战略,此后在全国范围加快扩张,目前已在35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携手超过1200家合作伙伴。
“经济周期有起有落,但我们对中国的承诺从未动摇。”斯特雷尔说。他援引中国成语“登高望远”来解释威能的心态——无论短期环境如何变化,公司始终以长期发展为目标。
“长期主义是威能在华发展的关键词。事实上,决定建设无锡新基地的时间点大约是在四五年前。当时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但威能仍选择加码中国。”斯特雷尔表示。
“这是基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郑良亚强调。他列出一组数据: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壁挂炉市场,但保有量仍只有约200万台,而基于中国的人口,目前的渗透率还没有达到20%。此外,消费者对舒适度、节能和环保的要求正在提高,也推动更多人转向更专业的供暖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威能还积极布局数字化转型与线上渠道。
2020年起,威能积极在天猫、抖音、小红书等电商与社交平台布局,形成了“全渠道触点”。
通过数字化信息的整合,威能能够即时追踪消费者反馈,从而快速优化产品和服务。对一家传统制造企业而言,这是在中国市场保持敏捷的重要原因。
展望未来,郑良亚信心满满,他表示,威能仍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投入。
在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深度交融的进程中,威能是一个缩影:坚持长期承诺,勇于穿越周期,敏捷应对挑战,并通过本地化与全球化的结合,不断推动企业与市场的双向成长。
毕竟,中国市场的机遇从未停止。也正如斯特雷尔所言:“我们坚信,这就是值得我们长期扎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