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的走强,今年融资客热情持续升温。根据WIND统计,截至9月25日,今年以来融资净买入额达5732.66亿元,仅次于2014年的6739亿元,创出最近11年新高。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A股融资余额合计24274.11亿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32.88亿元。9月至今融资余额已增加1819.39亿元,这也是融资余额连续3个月增加超千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除了1月和4月市场调整时融资余额出现单月下降,其余7个月融资余额均出现增长。其中,8月份融资净买入额为2744.45亿元,创出了年内单月融资余额增加额新高。
作为市场情绪和流动性的重要指标,融资余额最近一年节节攀升。自8月5日突破2万亿元大关以来,融资余额持续维持在2万亿元之上,并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从行业来看,截至9月25日,今年申万31个一级子行业除了煤炭、石油石化、钢铁等3个行业融资净流出外,其余28个行业均实现融资净买入。其中,年内融资资金净买入电子行业1429亿元,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电力设备、通信,融资净买入额分别为748亿元和497亿元。
记者注意到,在融资余额连创历史新高之际,券商纷纷提高额度抢占市场份额。9月24日,浙商证券发布公告称,为促进信用业务发展及做好融资类业务规模管控,董事会同意调增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两融余额为237.85亿元,同比增长32.6%;两融业务规模市场份额提升至1.29%。
浙商证券并非今年首家上调融资类业务规模的券商。华林证券在年内已两次上调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3月末提升至62亿元,9月初再次提升至80亿元。4月底,兴业证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公司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的议案》,业务扩张动向明确。
有机构认为,本轮行情或已展现出牛市初期特征:交易活跃度和杠杆资金上升提供“动量”,风险偏好改善营造“情绪基础”,行业主线清晰勾勒“结构框架”。
对于融资余额持续攀升,深圳一家私募基金高管对记者表示,“融资盘的增长反映了市场的乐观程度,但是毕竟融资资金是杠杆资金,是一把双刃剑,助涨也助跌,在目前A股已在高位、融资额高企的背景下,投资者不宜过度乐观,尤其要回避部分业绩不佳而融资盘占比又较大的高位个股。”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此前表示,A股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但仅占自由流通市值的4.8%,略低于过去十年4.9%的均值,远低于2015年10%的峰值。两融占A股日成交量比例虽上升,但仍低于2020年峰值及2015年水平,短期政策干预可能性低。
方正证券认为,两融余额持续新高并刷新历史纪录反映了当下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A股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虽然当前两融余额绝对规模已经超过2015年,但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及成交比重依然处于2016年来历史中枢水平。
知名私募淡水泉投资认为,近期A股的震荡回调,更多是短期局部上涨过快后,资金与情绪阶段性休整的表现。从流动性结构看,当前资金流入仍以内资机构和存量投资者为主,外资及个人投资者尚未全面启动。与此同时,市场整体仍处于“进水”大于“出水”的格局,充裕的流动性不仅是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础,也将为行情的延续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