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太行山,南段在河南。曾经的南太行,崇山峻岭,山险路远,饶是景色美,却少有人来看。如今,河南以“文旅融合”为钥匙,串起自然风光、红色基因与乡村资源,在保护中开发,让南太行更加声名远播。
来到安阳林州市魏家庄村,未进山,先看到蓝天白云间,多个滑翔伞在空中飘荡。“之前游客到南太行不愿多待,实在是我们没‘硬菜’。”林州市一家滑翔伞公司负责人陈广玉介绍。
新乡宝泉崖天下蹦极、“太行山蓝眼泪”亲水项目、鹤壁云梦山文脉悠悠、焦作云台山丹霞地貌与云海辉映……近年来,河南立足南太行“雄、奇、秀、险、幽”的资源特质,让静态山水成为动态体验的载体。
“飞虎神鹰”悬空除险、300青年血战“鸻鹉崖”、30万林县人鏖战十年……红旗渠的故事震撼人心。为了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触”,红旗渠精神营地设计了许多体验项目。有的游客在试着挑扁担、抬箩筐,有的试着抡锤打钎。来自北京的初中生刘思源推着装满太行石的小推车,手心被车把磨得发红,胳膊沉得像灌了铅。“我明白了什么叫自力更生,明白了什么叫‘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不用说教,刘思源有了自己的感悟。
不远处的实景课堂里,330张泛黄的历史图片、70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让游客们啧啧赞叹。“实景教学让学生参与度提升,有学生体验后还自发整理出3万字修渠人口述史。”营地负责人王军波介绍。今年以来,林州已吸引研学游客近百万人次,同比增长11.3%。
南太行大地上红色故事的新表达,不只在红旗渠。新乡郭亮村,挂壁公路的35个天窗下,年轻人打卡“绝壁长廊”;焦作赵庄村,游客实地探访《地雷战》原型地的战斗故事;济源文化场馆内,《太行丰碑》情景剧重现英雄传奇……南太行红色文旅,正以实景与创意,让红色基因在山水间生生不息。
走进太行山深处的济源南坪古村,数栋明清建筑隐于幽林,一家家民宿每逢假日顾客盈门。2019年开始,济源走好“保护+开发”之路,修复70多座传统民居,打造“十八院”民宿,引入陶艺、茶艺等,让游客从“打卡即走”变“深度漫游”。
游客多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村民酒艳香开了家农家乐,旺季一天能接待20多桌客人,月收入超2万元;手艺人高华飞的陶艺工坊,订单排得满满当当,光上半年就多挣了4万多元;村民刘燕家的老房改成民宿后,她成了管理员,每月工资3800元,年底还有分红。现在,村民们年人均文旅收入达到3.6万元,比改造前增长了3倍多。
南太行,山敦实,人敦厚。秋日行走南太行看新路,看到的是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融合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