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新天津生态城推出安全韧性城市指标体系,以33项任务与25个项目绘就详实施工图,为城市披上抵御风险的“隐形铠甲”。这一创新举措是当地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一个积极探索。
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韧性安全城市是指城市具有较强抗压、适应、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预防和抵御内外多种风险冲击。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张、人口加速聚集,极端天气频发与基础设施老化等风险不断叠加,城市系统的脆弱性日益凸显。因此,韧性城市建设已是现代城市守护生存底线的必答题,是筑牢民生安全屏障的迫切需求。
然而,当前韧性城市建设的推进之路,被“碎片化”治理拖累了整体响应效能。从管理层面看,风险应对涵盖抵御、适应与恢复3个阶段,必须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作战。但条块分割导致规划、建设与运维彼此脱节,部门、辖区与职能严重错位,不仅延缓应急响应速度,更导致灾后重建中的资源浪费。从信息维度讲,短期应急处置与长期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极端天气来临时,若气象、交通、市政等数据无法互通,决策便如盲人摸象,难以精准破局。
破解“碎片化”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推动城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单点建设迈向系统构建,具体可从三大路径发力。
首要之策是机制重塑,打通管理壁垒。当前韧性城市建设已进入深水区,要避免项目“拼盘化”,就必须打破条块分割,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加强部门协同,为系统韧性提升提供制度保障。长远来看,还要多规合一,统筹需求冲突。“多规合一”绝非图纸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统一空间基底、规划目标、技术标准和信息平台,从根本上克服部门利益和短期诉求的干扰,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安全的顶层设计,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支撑是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城市风险往往潜藏于分散的数据之中,打通数据链是精准决策的前提。需重点攻坚老旧基础设施互联、城中村数据补短板等关键任务,实现气象、交通、市政等多领域数据贯通,加强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让城市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自适应转型。
当前,韧性城市建设已在全国多点开花,但规划蓝图能否转化为现实图景,关键在于要清醒认识到:韧性城市不是孤立工程的堆砌,而是有机贯通、系统联动的重大治理工程。唯有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才能真正筑起守护千家万户的“韧性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