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特殊的“产业密码恳谈会”在河南省商丘市举行。会议室里,永城的煤基新材料、柘城的培育钻石、虞城的精密量具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每个产品都对应着一个独特的产业标识。
近年来,商丘创新构建“一主一副”产业链格局,推动形成永城“黑”(煤化工)、夏邑“线”(纺织)、虞城“尺”(工量具)、柘城“硬”(超硬材料)、宁陵“肥”(农资化工)、睢县“鞋”(制鞋)、民权“冷”(制冷装备)七大特色产业集群。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当地建立产业链重点企业恳谈会机制,累计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议23次,现场交办企业问题,办结率达100%。
“每月的恳谈会都能带来新机遇。”睢县足力健鞋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吴婷婷表示,通过这一机制,企业成功对接10条智能化生产线改造项目,年产能提升30%。这归功于当地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3年来,商丘255项市级权限精准下沉至县域,106项涉企审批实现“半小时办结”,申请材料减少63.5%,审批时限压缩87%。全年县域办理赋权事项4.7万件,企业满意度达98.2%。
同时,商丘财政体制改革突破明显。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实施后,2022年直管县留用收入规模扩大,省级转移支付分配更加科学。当地还将22个开发区整合为11个省级开发区,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改革后,开发区工业投资增速达33.7%,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位居河南省前列。
在柘城县力量钻石研发中心,工程师张存生正在调试最新型号的六面顶压机。“我们的产品将迈向工业钻石领域。”张存生说,该县金刚石微粉产量占全国70%,年培育钻石产能突破20万克拉。
在宁陵县,在当地政府推动下,传统化肥产业向智慧农业延伸,建成5万亩智慧梨园示范工程。“水肥一体化系统能节水30%、增产15%。”国家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宁陵梨试验站站长杨健滑动智能管控平台屏幕,全县梨园数据实时跳动。
全域联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商丘乡镇改革深入推进,全市167个乡镇完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下沉编制4000余个,181项审批服务直达基层。在夏邑县曹集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河南古栗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健正在办理扩建手续:“过去跑县城要3天,现在半天就能办妥。”
产业兴则乡村兴。虞城县稍岗镇依托钢卷尺产业,创新“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共富工坊”模式,带动86个村发展配套产业。“家家户户做尺子,一年能赚七八万元!”韦店集村村民王运军在自家庭院加工尺盒,脸上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