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西运城某小学的一则要求引发关注,要求是这么写的,“家长不陪餐,孩子不能在学校吃午饭”。该校郭姓家长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学校将陪餐制度与孩子在校吃午饭的资格挂钩,导致他孩子所在班级里报名在校吃午饭的仅有几人。
家长陪餐作为当前学校食堂管理中的一种安排,本意是不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食堂与学生一起进餐,是监督校园餐质量的一种方式,运城这所小学的“陪餐”却是家长为学生进餐乃至午休服务,不仅如此,还将此服务与孩子在学校进餐的资格挂钩,受到舆论批评实在不冤枉。
家长进入学校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事时有发生,最常见的比如每天早上上学和下午放学时间,很多学校会有部分家长在校门口承担护学岗工作,负责维持校门口交通秩序、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等。但家长的角色更多是志愿者,而非学校针对家长的强制性规定或硬性要求。
基于志愿行为的家长轻度参与学校活动,通常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相对容易理解和接受。但运城这所学校的要求显然不是这么回事。据该校部分家长透露,所谓的“陪餐”,具体要求是家长给学生打饭、打汤、做午饭后的清洁、照看孩子午休等。更可气的是,一旦家长没空参与陪餐,孩子就不能在学校吃午饭。毫无疑问,家长被绑架了,你如果想你的孩子在学校吃午饭,你就得进校陪餐,否则,学校不再管你孩子的午饭,你自己接孩子回家搞定吃饭及午休事宜。
家校联动与家校共建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各地各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共建实践,但是不是学校的什么事务都要家长深度参与?显然不一定。其一,时间方面,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根本挤不出时间参与。像运城这所学校的要求,家长在学校起码两个小时,人家不上班?人家不午休?人家不吃饭?此要求显然无视了绝大部分家长每天忙于工作的基本事实,实属荒唐。
其二,类似给学生打饭、盛汤、照看午休等杂事,别说深度参与,浅层次参与都不合适。学校有生活老师,部分老师也可以作为志愿者做这件事,高年级学生中也完全可以产生志愿者做这件事。每天午饭,安排几个同学轮流给全班同学打饭,有何难处?午休等基本生活习惯,也完全可以通过授课、讲解等方式让同学们知道其重要性,让同学们养成这一生活习惯。有些事情,尤其中、高年级的同学,完全可以倚靠自己的力量搞定,实在搞不定的,也可由部分老师及教辅人员协助搞定。
总之,家校共建不能是学校甩锅,也不能是家长越俎代庖,有些事家长可以参与,有些事就很不合适。家长可以做什么,家长不宜做什么,家长不能做什么,学校可以建议或提议家长做什么,学校不能建议或提议家长做什么,学校不能要求或强迫家长做什么,都存在一个边界,有一个基本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