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领域将进一步完善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体系间衔接,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第一财经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2025年)(征求意见稿)》已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委会及智慧交通物流分委会研究编制。
业内专家介绍,当前,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已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应树立综合交通运输意识,研究新形势下智能运输系统领域标准化需求,系统构建标准体系框架,科学指导“十五五”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工作,引领智慧交通规范健康发展。
据标准体系起草说明,国家将强化不同领域应用的标准体系化建设,聚焦客运出行、货运物流、电子收费、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交通运行监测、智慧水运等,与国际智能运输系统在交通管理、车辆控制、公共运输、商用车运营、出行者信息、应急管理与不停车收费等七大系统保持协调。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文件提出了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等要求。编制组在总结归纳前期车路协同与智能驾驶试验、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车路协同与智能驾驶相关标准研究和制定,相关标准编制还将在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数据赋能智慧交通、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交通运输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
起草说明介绍,标准体系突出智能运输系统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智慧出行板块,为服务出行的安全便捷舒适,智慧出行板块细分为道路出行、城市公共出行及客运枢纽,给出了面向出行者提供的出行信息发布、出行引导等信息服务相关标准。管理与服务板块,面向政府及管理部门提供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行状态监测、控制及运行管理服务等布局标准等。
为了落实《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标准体系还突出了先进技术在智能运输系统领域应用,布局了包括总体架构及总体要求、数据要求、基础算力、大模型及智能体、安全可信等17项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相关标准,以进一步提升智能运输系统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及自主决策能力等。
近年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交通行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成为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智慧交通在“十四五”迎来快速发展。
专家介绍,近年来,智能交通领域国内外标准化组织普遍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信息交互、出行即服务、大数据、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布局标准规范建设。标准制定范围涵盖:自动驾驶技术、车内和出行者信息服务、专用短程通信、车路协同相关设备、通讯协议,以及电子收费、货物运输、公共交通、交通及出行者信息、交通控制、物联网、信息与电子安全、合作系统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研究制定了针对交通服务、低碳减排等方面的相关标准,为智能交通的应用场景扩展和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提供了支持。
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相关标准化组织依托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开展了智能交通领域团体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在道路管理与控制、交通信息服务、城市交通智能化、营运车辆管理、电子收费、智能驾驶、车路协同、交通通信和信息交换、交通数据管理与信息安全、封闭场地测试、数据采集、仿真、智能泊车、身份认证与安全、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等开展了大量标准研究。
专家称,智能交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的领域,交叉面广、融合度深等特点,涵盖设备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交通网运行的自主化、绿色化,出行服务的个性化、智慧化,运载工具的网联化、自动化,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技术迭代周期平均不超过3~5年,新技术、新应用标准制修订周期比技术迭代周期长,导致标准滞后或技术指标水平滞后,因此本领域标准化需求迫切。
起草说明介绍,未来几年,在交通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下,国家将强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加强智慧出行、智慧物流、设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