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的奇点已至,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所有科技巨头的面前:AI,如何更好地栖身于终端?
9月24日-25日,在高通一年一度的骁龙峰会上,荣耀给出了一个新答案——从AI模型与底层架构两方面同时入手,系统性解决大模型在终端运行的功耗、性能与隐私难题。
南都湾财社记者从荣耀方面获悉,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在现场发表了主题演讲,并公布了一系列最新成果:即将推出的荣耀Magic8系列和荣耀MagicPad3 Pro,将首批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
此次发布,被行业视为荣耀迈向全球市场的关键一步。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荣耀与高通正联手重塑AI在终端上的生产力,试图向世界输出一种更普惠、更安全、也更具经济性的“中国模式”。
这也预示着,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AI的牌桌上,正从一个聪明的“跟牌者”,悄然转变为一个敢于制定新规则的“发牌人”。
当AI在“螺蛳壳”里起舞
长期以来,芯片厂商与终端厂商的关系,更多被理解为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采购方的合作。但在AI时代,这种简单的“供需”关系正在被彻底颠覆。
核心的变革,始于对端侧AI根本性难题的解答——要将动辄千亿参数的大模型,塞进功耗和空间都极其有限的手机里,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长期以来,这都是阻碍AI体验真正走向每个人的核心难题。
“真正的智能,不应完全依赖云端。”方飞在演讲中如是说。方飞介绍,荣耀此次联合高通带来了一套“高效能端侧AI模型方案”,对端侧AI模型进行了巧妙的“结构改造”。
该方案包含两大技术突破。其一,是“端侧低bit量化技术”。通俗理解,这是为庞大的AI模型进行的一次“精装修”和“极限压缩”。通过降低模型参数的精度(bit数),在保证模型效果基本无损的前提下,实现了端侧模型存储空间节省30%,推理速度提升15%,功耗下降20%。
其二,是“新一代向量化检索技术”。如果说低bit量化解决了“住得下”的问题,向量化检索则解决了“找得快”的难题。
据悉,它将文本、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机器能理解的“语义向量”,从而实现毫秒级的相似度匹配。相比传统检索方式,检索性能提升高达400%。这意味着,当用户想要在数万张照片中寻找“去年夏天在海边拍的那张”时,AI不再是笨拙地识别文件名或标签,而是能真正“理解”你的意图,瞬时完成搜索。
这两项技术的结合,使得在手机端构建个人知识库从理论变为现实。
当技术照进现实,冰冷的参数便有了生命力,行业首发的“智能体驱动的AI追色”功能就是最佳例证之一。据悉,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便可完成“一句话检索图片、一句话提取色调、一句话完成追色”的复杂操作。方飞透露,荣耀将支持200+垂域场景,覆盖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3000+通用场景,覆盖Top100的应用。
如果说模型方案是AI的“大脑”,那么软硬协同的架构则是其“躯干”。此次荣耀联合高通发布的“超融核架构”,“核”既代表操作系统的“内核”,也代表芯片的“核心”。它将荣耀自研的Turbo X性能引擎,与高通最新的Oryon芯片架构进行了深度融合。
这不再是简单的应用层调度,而是深入到SOC芯片微架构层面的资源管理。系统可以更精准地预测用户行为,分配CPU、GPU、NPU的算力,从而在续航和流畅度之间找到最优解。
从模型优化,到架构融合,再到场景落地,在方飞看来,荣耀与高通的合作进入了共同研发、深度定制、联合定义体验的全新阶段。这也为整个行业展示了端侧AI生产力被彻底释放的可能性。正如《福布斯》评论所言,荣耀此举已不仅仅是增加AI功能,而是在重塑智能手机的核心工程。
手机企业竞速AI终端
荣耀并非唯一入局端侧AI浪潮的玩家。事实上,当时间进入2025年下半年,一场围绕端侧AI的“军备竞赛”早已在全球手机行业全面铺开。
苹果,这位一度被认为“姗姗来迟”的巨头,自去年正式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后,其策略便展示了端云协同的混合模式。在中国市场,战火则更为激烈。vivo在去年的开发者大会上,不仅升级了其千亿级云端大模型,更是将端侧模型的参数量进一步压缩至30亿。
与此同时,小米在去年将AI与影像深度绑定;OPPO也早在去年就定下了让数千万用户手机搭载AI功能的宏大目标。各家厂商虽然切入点各不相同,但核心逻辑在过去一年中已逐渐趋同:通过不断做“小”端侧模型,换取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更低的运行门槛。
“这是一场明显的技术路线‘收敛’。”一位TMT行业分析师向记者指出,“去年行业还在探索70亿甚至百亿参数模型端侧化的可能性,但很快就遇到了功耗和内存的瓶颈。而进入2025年,30亿参数模型已迅速成为各家旗舰机的起跑线,竞争的焦点也从‘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用’,也就是场景体验的对决。”
荣耀此次在骁龙峰会上的发布,正是在这一行业背景下的又一次“加注”。其“一门双至尊”的布局,将战火从手机延伸至平板,也是在向市场宣告,其AI战略的覆盖面将更广、更深。
一位通信行业资深分析师认为,尽管目前端侧AI尚未出现颠覆性的“杀手级应用”,消费者“为AI换机”的意愿仍有待培养,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决定未来十年行业走向的核心变量。“这就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过渡,第一步总是由厂商推动的。今天的布局,决定了谁能抓住下一波换机潮的红利,谁能在AI原生应用时代,定义新的交互范式。”
从荣耀的“阿尔法战略”,到vivo的“蓝心智能”,再到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名称各异,但指向的未来却十分一致——一个以AI为核心,重构硬件、软件与服务的新时代。这场关于“终局”的竞速,每一位玩家都在全力以赴。
从“制造”到“定义”: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新叙事
当视线从激烈的技术竞赛中抽离,一个更宏大的图景正在浮现:以端侧AI为契机,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正在书写全新的叙事篇章。
这不再是过去数十年间,以成本优势和制造能力为核心的出海故事。今天,当荣耀等企业站在全球技术峰会的舞台上,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定义端侧AI的技术范式时,也标志着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定义”。中国手机厂商中国企业不再以“硬件集成商”和“市场追随者”的形象出现在全球舞台,而是在与全球最顶尖的芯片公司共同探讨和定义AI终端的技术标准、交互范式和生态规则。
这种“定义权”的背后,是一种被市场验证过的“中国模式”的输出。面对苹果“围墙花园”式的封闭生态,中国企业凭借在全球化竞争中摸索出的经验,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开放与共生。
这种模式的转变,其意义超越了技术本身。对于开发者而言,它降低了AI应用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对于用户而言,它保证了数据不上云的隐私安全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对于整个产业而言,它为AI技术的普惠化提供了一条更具经济性的路径。
正如荣耀CEO李健此前在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强调的,“这个世界原本就不应该只有一颗苹果”,中国企业的目标,是与全球伙伴一起,“孕育出一片广袤森林”。
这种开放性,也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它不仅能最大化地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更能激发整个生态的创新活力。
这种日益增长的“技术话语权”,标志着中国头部科技企业已经深入到全球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开始输出自己的理念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