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养老成为各方关注的社会议题。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同时家庭养老功能需加强等新形势,老年群体健康保障需求的激增与社会保障体系适配性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在“2025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
“2025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国际高峰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承办,聚焦的主题就是“健康中国与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社会保障如何高质量发展来支撑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汪泓做出预测:“未来社会保障事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不断加速。”
“数智化养老”成为解题思路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数量在20年间经历了显著增长。从2000年的1199万人攀升至2020年的3580万人,增长了近2倍,平均每10年增长率高达100%。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升,预计到2035年,我国8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8256万人。
而数智化养老正在成为老龄化社会的解题思路。
在本次论坛上,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直接指出了当前中国养老金融体系存在三大瓶颈:“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区域和城乡差异大,二是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三是第三支柱产品繁杂且参与度低。同时,养老服务金融也面临产品复杂难懂、与医疗照护服务脱节、缺乏普惠性设计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难题,董克建议:“应借助金融科技重构养老生态,通过AI与大数据整合多源信息、实现动态需求分析与个性化资产配置,并建立‘适老化+可信化’服务平台,探索算法建议与人工监督相结合的共治机制。”
“中国必须走出一条‘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健康保障之路,而数字化、智能化与体系化建设是核心路径。”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指出。
李玲建议,应依托全国统一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从预防到康养的全周期健康管理。通过可穿戴设备、家庭健康终端和云端大数据,构建全国“一个码”“一张网”“一朵云”,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介绍,瑞金医院正积极推进“云上瑞金”“集群瑞金”“居家瑞金”等智慧健康工程以及“无感知健康监测”,旨在依托云计算、AI和物联网技术,线上线下结合,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生态系统。
银发经济巨大潜力待发掘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看来,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当前,银发经济已经成为超级市场。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银发经济规模突破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6%。
“中国银发经济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芮萌指出。
芮萌进一步表示:“从需求侧看,须把握老龄化社会中消费升级的趋势,充分发掘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养老金融是推动股权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长期资本来源,也将重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银发经济不仅是潜力巨大的产业,更是一项值得全社会共同推动的伟大事业。”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在细分领域中指出,应明确区分“养老”与“长期照护”的概念,比如,在“长期看护”领域,虽然目前中国已在近百家城市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但存在统筹层级低、待遇不统一、农村覆盖不足、失智人群未被充分纳入等问题。
如何真正实现“中国式”长期照护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挑战,也是市场可以挖掘的机遇。
此外,在本届论坛上,还发布了《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25)》,系统梳理了上海近年来在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政策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