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9月26日,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在北京举办。在“全光运力·毫秒用算”论坛上,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关注到,我国全光运力已进入算网深度融合的关键期,“低时延、高可靠、广适配”成为产业共识,推动毫秒用算从技术理念落地行业实践。
当前,随着各类数字化应用对算力需求激增,全光运力作为连接用户、数据、算力与应用的核心桥梁,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推动全光运力持续创新、打通毫秒用算通道,促进算力在行业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成为现阶段全光运力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秘书长代晓慧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光通信网络,进入千兆普及、万兆试点的新阶段,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目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展望全光运力技术和毫秒用算发展需求,需要加强技术标准支撑、深挖行业创新应用和加强核心技术创新。
从“铺网”向“优网”转型,三大运营商已有实践。中国联通构建“算力智联网 AINet”、中国移动升级“九州” 算力光网、中国电信推进全光网 3.0。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传输二级首席专家霍晓莉表示,中国电信全光网3.0白皮书中提到的“光云智融合”战略,是要实现光网络和云资源的深度融合,依托弹性敏捷、泛在协同、智能感知的光网络,为算力、存力与运力等所有在网资源构建高效集约的全光联接底座。光网络不再只是“管道”,而是算力的一部分。
在技术创新路径上,“光智双向赋能”成为突破算网融合瓶颈的重要方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光传送领域总裁谷云波表示,面向AI时代,华为AI-OTN以“光智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OTN for AI”构建毫秒级运力底座,实现算力“一点接入、随取随用”;通过“AI for OTN”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光网络,推动网络向高阶自智化演进。
此次论坛上,中国信通院还发布了《算力网络运载力指数评估报告(2025年)》《AI时代高品质全光算力专线研究报告(2025年)》及《算力网络时延圈监测技术要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海懿表示,通过三方面行动内容,协同推动算力中心毫秒互连(<1毫秒)、算力资源毫秒接入(<1毫秒)、算力应用毫秒可达(网络时延<10毫秒),带动产业各方聚焦畅通城域毫秒用算通道,优化网络端到端连接能力,支撑算力应用创新,强化光网络对行业数智化转型的赋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