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四部门发布公告,为促进新能源汽车贸易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有关规定,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机电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表示,《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商产发〔2012〕318号)是规范我国汽车出口秩序、促进汽车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件,迄今仍在有效实施。将纯电动乘用车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是顺应电动汽车出口健康发展需要和高质量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重要举措。
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松泉表示,这意味着,届时所有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必须向商务部或其授权机构申领出口许可证,未获许可将禁止出口。该举措有望从三大核心层面系统重构出口秩序:强化品牌责任、提升服务水平、遏制低价竞争,从而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出口生态,助力我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中实现品牌提升与长远发展。
精准施策利于提升中国品牌形象
此次政策明确了两大核心规范:一是对海关商品编号8703801090项下,仅装有驱动电动机且具有车辆识别代码(VIN码)的其他载人车辆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二是资质申报、管理流程等均依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商产发〔2012〕318号)执行,海关检验以现行法定检验目录为准。
记者了解到,目前欧洲是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重要目的地,2024年出口量前五的国家中,比利时、英国、西班牙、德国均位列其中。而东南亚、拉美等市场也正在成为中国电动汽车的重要增长极。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目前欧盟市场仍是绝对主力市场,东南亚市场和中东等市场的需求相对波动较大。尤其是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放缓思潮,加之中国纯电动过于追求高端,大型化特征明显,小型电动车缺乏好产品,纯电动的出口压力较大。”
吴松泉认为,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已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多年来,出口主体分散、经营模式粗放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仅阻碍产业良性发展,更对“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吴松泉认为,目前,部分国产电动车因未充分适应海外实际使用条件,在海外市场出现“水土不服”。例如,主要市场对纯电动汽车的认证法规,如碳足迹、充电接口、驾驶辅助功能等要求不一。气候差异也对产品提出严苛要求:寒带需应对低温启动与供暖能耗,高温干旱地区需强化电池热管理,湿热多雨地区则需提升密封、制冷与防锈性能。此外,许多车企在海外采用代理销售和服务模式,导致维修网点稀少、充电设施不足、备件供应滞后、售后服务响应慢等问题,制约品牌美誉与市场竞争力。
“车企直接运营出口,能够真正实现本土化适配与持续服务保障。”吴松泉表示,当车企将海外市场纳入自身价值链体系,便会加大研发,针对不同市场改进产品,从而实现“量身定制”。同时,车企可构建全周期服务网络,包括本地配件仓、专业团队培训、多语言客服与延保政策,为用户提供无缝体验,塑造专业、高端的品牌形象,形成持续正向的口碑循环。
孙晓红认为,中国品牌汽车以高质量、合理价格、良好的售后服务参与竞争,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选择,并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加速创新,最终惠及全球消费者。
孙晓红还认为,该通知是鼓励适应性开发,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适应性开发是基于对当地市场、文化、法规、环境与用户习惯的深度理解,为特定市场量身定制产品,传递出的是全球性的、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中国汽车的国际化,不断拓展产品与服务边界,走出一条尊重创新和多样性的品牌化道路。
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模式转变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已构建起全球领先的产业优势。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产销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产销量均突破千万辆级,占世界比重超六成,产品出口至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出口规模更是持续攀升,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85.9万辆,蝉联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20%;2025年1—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达153.2万辆,同比激增87.3%,仅8月单月出口就达22.4万辆。
吴松泉表示,在此关键阶段,推动汽车制造企业全面主导自产品牌纯电动乘用车的出口业务,恰如为产业提质升级注入重要动力。
吴松泉认为,根据《对外贸易法》,对纯电动乘用车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实现整车出口许可证全覆盖,正是这一制度不断完善的体现。传统分散管理模式难以全面掌握企业动态,而当前以汽车制造企业为出口第一责任人的机制,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可追溯。同时,借助企业的市场信息反馈,政府能够敏锐捕捉海外市场和政策变化,及时优化政策。这种政企协同的治理模式,既增强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避免了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尤其在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方面,统一、规范的出口管理体系有助于形成行业合力,更好地维护中国汽车出口的整体利益和国际形象。
孙晓红则表示,规范出口秩序是中国汽车行业和汽车贸易加快向“更优、更新、更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是构建高水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一环,通过畅通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与国内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孙晓红还表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促进汽车出口行稳致远。深度国际化将带动本地化的供应链、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甚至营销方式的协同发展。这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和税收,还使车企与当地市场深度绑定,进而完成以“制造为中心”的规模输出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