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在山西隰县,一座藏在吕梁山里的明代寺庙“小西天”,以其大雄宝殿内169.6平方米空间里珍藏的千尊明代彩色悬塑闻名于世,被誉为“悬塑绝唱”。然而,这座艺术宝库曾长期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如今,借力数字技术与现象级文化IP的东风,小西天正从一处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型为一个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新IP引擎”,讲述着文化遗产活化的新故事。
虚拟与现实双向奔赴小县城迎来“流量变销量”
2024年,国产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海内外,小西天的大雄宝殿牌匾、人面飞天、层层楼阁等多个场景都在游戏中得以呈现。这一关联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双向奔赴”,吸引了大量年轻玩家以“天命人”的身份前来打卡朝圣,为古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流量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近日,在参加“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时,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学慧向央广财经分享了一组数据:“2023年全年小西天游客是13.23万人,到2024年达到了168万人,2025年有望突破200万人大关。今年暑期单日最高客流量达到1万人以上。”门票收入也随之飙升,从2023年的约20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300万元,2025年截至目前已突破1600万元。
游客的涌入全面激活了县域第三产业。隰县新建了多家连锁酒店,县城老街的餐饮、零售等服务业态也焕发新生机。“很多游客是奔着小西天来的,住下来才发现,咱们的玉露香梨也这么好吃。”吕学慧说。
游客的到来,让隰县的“两张名片”——小西天悬塑和玉露香梨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作为全国最大的玉露香梨种植基地,隰县的梨果产业直接受益。“2024年梨果产业收入达2.83亿元,较前年增长近8000万元,其中游客带来的直接消费和订单功不可没。”吕学慧介绍,如今将“梨果采摘节”与悬塑艺术观赏结合的“一日游”路线备受青睐,有效推动了农文旅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与文物互相赋能不仅“存起来”还能“用起来”
小西天的悬塑艺术价值极高,但传统的保护与展示方式存在局限。殿内空间狭小、雕塑布局密集复杂,游客难以细观其精妙。同时,文物本体的长期保存也面临挑战。正是这些痛点,使得数字化技术成为破题的关键。
“以前游客进殿,只能隔着栏杆远观,连佛衣上的花纹都看不清。而现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每一尊佛像的衣褶纹路、彩绘色彩,甚至细微的历史痕迹,都清晰可辨。”凡拓数创创始人兼副总裁王筠向央广财经介绍。
然而,数字化工作本身极具挑战。大雄宝殿内部有1673尊大小不一的悬塑,大至三米,小如拇指,密密麻麻布满了梁柱壁顶,对数据采集提出了极高要求。技术团队耗时半年,在不足200平方米的空间内,以毫米级的精度完成了这1673尊悬塑的扫描。“扫描数据总量超过2T,相当于为千佛殿建立了一份永久的‘数字档案’。”王筠透露,该项目特别注重技术国产化技术的应用,确保了文化数据的安全与自主可控。
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不仅被“存起来”,更能被“用起来”。通过V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区,游客得以“走进”数字悬塑群,多角度、近距离欣赏,甚至能直观感受修复前后的对比。王筠指出:“数字化传播能深层次帮助观众理解在现场看不到的细节,在线上的浏览体验将持续激发亲临实地探访的热情,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从“火一阵”到“火长久” 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流量的骤增是机遇,更是考验。如何将网络热度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力,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成为隰县的核心课题。
隰县政府正在持续着力于优化营商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VR体验中心、悬塑文化展馆、舞台剧《唯有小西天》等新业态项目正在不断完善筹划中。“明年春天,游客就能在景区如意湖边欣赏以悬塑为主题的光影秀,获得日夜不同的游览体验。”吕学慧表示。同时,隰县正积极整合红色旅游、黄土地质公园、梨博园等资源,目标是让游客“来了能住下、玩了有回味”,从“一日游”向“深度游”转变,全方位体验吕梁山的独特风土人情。
最终,回归文化根本方能行稳致远。小西天已成功融入山西省“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成为串联临汾市壶口瀑布、云丘山等5A级景区的关键节点。吕学慧强调:“有文化的文旅才是有底气的文旅。我们将继续深挖小西天背后的时代文化价值,回答‘为什么那个时代会诞生这样的艺术瑰宝’,让文化魅力持续转化为产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