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取得积极成效。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碳路共行·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与区域绿色转型”专题会议上,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投融资已成为中国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未来要持续深化气候投融资工作,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深化试点示范和经验推广,吸引更多投资机构参与,更好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气候投融资驱动绿色金融纵深发展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上述专题会议上表示,截至2024年底,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库入库和储备的项目达到5400多个,涉及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累计授信总额超过5000亿元。实践表明,气候投融资的试点工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资金支持也推动了相关制度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激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气候治理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做好气候投融资的工作,更好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李高建议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强化统筹谋划和政策协同,二是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和金融工具,三是深化试点示范和经验推广,四是加强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丁辉表示,深化气候投融资工作,也应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与阶段特征,重点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市场生态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五篇大文章”,进一步发挥气候投融资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开发银行环境、社会与治理部门负责人Roman Novozhilov表示,气候投融资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要有国际化的解决方案,气候投融资是多边开发银行在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关键环节。2024年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融资金额创下137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较前一年增长10%。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融资中,有850亿美元用于支持中低收入经济体。2024年,多边开发银行引导的私营部门气候行动融资总额达1340亿美元,同比增长33%。支持气候减缓与适应项目投资,覆盖可再生能源、绿色城市、清洁交通、水与粮食安全等。
凝聚共识持续深化气候投融资实践
业内人士指出,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活动需要多方协同,既离不开规划引领、信息共享,也要做好项目推动、企业带动,更要发挥金融助力,凝聚共识,鼓励投资机构、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建议,金融机构可以为引导企业客户转型提供咨询和投资顾问服务,向企业客户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监督客户落实转型计划并对外披露。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应做好信息披露、加强能力建设,为推进气候投融资贡献力量。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区交易银行部总经理、董事总经理王一帆称,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是国际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意愿强烈。2022-2024年法兴全球投放绿色信贷超3000亿欧元,在嵌入式ESG挂钩贷款、可持续供应链金融、绿色存款与外汇对冲等组合产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希望未来能帮助中资ESG企业“走出去”。
在绿色转型方面,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李伟阳认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绿色金融高度契合、双向赋能。一方面,绿色金融为能源转型提供关键助力和有效支撑,能满足大量资本需求,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匹配多元化金融工具。另一方面,能源转型为绿色金融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方向和需求源泉,不仅推动绿色金融开发匹配的产品服务体系,也催生碳市场等绿色金融新蓝海。英大集团也躬身入局,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以高质量绿色金融赋能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据悉,“碳路共行·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与区域绿色转型”专题会议是由由中央财经大学与国网英大集团联合主办,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协办。本次论坛为2025中国碳市场大会的系列活动,来自国内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国际机构等的100余位代表出席本次活动,共同围绕气候投融资的政策进展、地方实践探索及多方合作路径开展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