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银行购买了一笔保险产品,当时业务员存在不合规销售,夸大宣传产品,双录没录,隐瞒重要条款,误导我购买,还被绑定销售双保险”“办理贷款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搭售保险,保险公司没有向借款人核实保单信息,保单成立后也没有任何形式的通知,保险公司未履行告知义务”……《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多位消费者反映银行代销保险存在问题。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接连开出罚单,银行代销保险成为违规“重灾区”,涉及问题包括销售行为误导宣传、代客购买、业务管理不到位等。
2025年10月1日,《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销售人员资质和行为管理,严格筛选合作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和销售回溯机制,以此遏制乱象。
受访人士指出,未来银行代销保险业务仍具发展空间,但必须在“合规与发展”之间找到新平衡。在新规的高压之下,银行唯有回归金融本源,提升合规内控和消费者保护水平,才能实现代销业务的良性增长。
银行代销保险乱象有哪些?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金融业务一部资深律师刘雷梳理发现,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监管开出的销售误导罚单超过50张,人员管理违规罚单40余张,双录不到位罚单近30张。“以‘存款’‘理财’名义推销保险、承诺高收益、隐瞒退保损失等行为屡禁不止。部分银行允许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销售,甚至给客户送购物卡、金条作为合同外利益。”刘雷表示,销售误导、人员管理、双录缺失依然是银行代销保险的“老大难”。
“银行代销保险乱象已有很长时间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孙文华直言,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允许非银行人员在网点销售保险,违反资质规定;二是柜台或客户经理存在误导性销售,未充分揭示风险;三是隐性捆绑销售,将保险与理财、存款等产品搭配;四是未明确区分自有与代销产品,导致消费者混淆。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也指出,银行代销保险的四大乱象包括误导销售、利益输送、驻点销售和隐性捆绑。“例如,将保险包装为存款诱导客户,或以高佣金刺激销售人员违规操作。更隐蔽的是,保险公司人员长期驻点银行网点,利用银行信用背书误导消费者。”他强调,线上渠道也存在“增值服务”捆绑,消费者在不知情中被迫购买复杂产品。
在田利辉看来,这些乱象背后,实质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高佣金—高销量”绑定。“违规成本低于代销收益,监管存在灰色地带。弱势群体金融素养不足,最终成为风险转嫁的主要受害者。”
银行代销业务如何整改?
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自10月1日起施行。专家认为,新规从机构准入、销售行为、风险控制三方面全面收紧。
孙文华指出,新规要求银行加强销售人员资质管理,严格筛选合作机构,禁止隐性捆绑销售,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事后监督。“银行要明确告知消费者代销产品性质、风险和收益,不得进行误导性宣传。”
田利辉补充,新规特别强调名单制管理、禁止驻点销售、限制第三方平台嵌套,并提出“了解客户”原则,要求保险产品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匹配。“对老年人等特殊客群提出了针对性要求,从源头遏制误导销售。”
具体在操作层面,刘雷表示,新规列出11类禁止性行为,包括虚假宣传、强制捆绑、代客操作、承诺保本、误导排序等;要求销售全过程录音录像,留痕归档;特殊客群需进行“二次确认”。“销售复杂产品的人员,每年需完成40小时专项培训,且必须具备1年以上经验。”
在如何平衡业务与合规方面,刘雷提出,银行需要推动考核体系从“中收导向”转向“合规+营收+客户满意度”三维度,并设立消费者保护专岗,加快投诉处理。“同时应建立产品关键要素表和产品类别对比表,帮助消费者理解差异,避免买错产品。”他还建议引入律师、精算师等第三方力量进行员工培训和客户教育,提升透明度。
消费者如何提高防范意识?
在监管收紧的同时,专家也提醒消费者应主动提升防范意识。
孙文华建议,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费用、期限和退保条件,主动询问销售人员产品性质,区分保险、理财和存款,不轻信“高收益”承诺,并注意保留销售过程中的凭证。
田利辉强调,消费者要警惕“保本保息”话术,尽量通过银行自有渠道购买,并核查产品备案信息。如遇问题,应积极通过12378金融监管热线、黑猫投诉平台等渠道维权。
刘雷总结“三问三不”,“三问”即问清产品类型(保障型还是理财型)、问清风险与费用(退保损失、管理费、收益不确定性)、问清匹配度(是否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三不”即不轻信口头承诺、不盲目签字、不贪图返佣或赠礼。同时,消费者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通过银行客服、金融监管投诉、行业调解中心,甚至法院仲裁渠道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