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是全方位的,不仅会大大优化金融服务与决策流程,精算成本、提升效率,或将重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金融业除了是技术变革的受益者,更应主动担当,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赋能者”和“护航者”。
人工智能产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长周期回报、轻资产运营的特点,与传统金融以抵押担保为核心的信贷模式存在天然的“适配鸿沟”。如何跨越这一鸿沟,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服务”,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金融支持,成为金融业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笔者认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金融业需构建“精准滴灌”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直击人工智能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痛点。金融业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将专利数量、研发投入、团队实力等纳入授信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产品。如针对企业研发周期特点,提供更长周期、分期还款的贷款产品和方案,有效缓解其前期的现金流压力。
另一方面,要着力强化对人工智能相关中小企业的金融普惠。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毛细血管”,但其融资能力往往较弱。为此,金融机构可依托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构建“政银企”三方联动平台,整合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信用数据等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风险补偿”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应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上下游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实现“以大带小、协同共进”的良性生态。
事实上,金融业服务人工智能,绝非单向的“输血”,而是双向的“赋能”。通过深化产融协同,既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也能促进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
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深度应用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业服务人工智能发展,必须坚持“创新与风险并重”的原则,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要筑牢风险防线。
总体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唯有主动拥抱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平衡创新与风险,才能实现金融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双向赋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