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指出,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会议明确美丽中国建设的系统性与长期性。银行作为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应主动扛起责任,将金融活水精准注入生态建设脉络,成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的持久动力源。
会议提出“以高水平保护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这一要求为银行找准业务发力点提供了根本遵循。绿色发展绝非简单的环保投入,而是要通过金融资源的定向配置,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银行需强化重点领域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既要聚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清洁能源项目落地,为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提供资金支撑;也要紧盯传统产业绿色升级需求,以金融杠杆倒逼高耗能企业降低资源环境代价,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搭建起高效转化桥梁。从实践逻辑来看,银行的核心价值正体现于双向赋能:一方面通过中长期稳定融资,助力能源结构转型提速;另一方面借助信贷引导,推动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能,让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共进。
美丽中国的核心,始终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环境的向往。会议强调“聚焦人民群众期盼加大工作力度”。这就要求银行将服务重心下沉,聚焦民生期盼,让金融成果直达生态治理末梢。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领域的项目,往往具有周期长、公益性强的特点,传统信贷逻辑难以完全适配,亟须银行创新服务模式、提供针对性金融支持。从城市到乡村,银行需围绕群众关切的“蓝天、碧水、净土”问题,构建覆盖城乡的生态金融服务网络:在城市,重点支持污水垃圾处理、绿色交通、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痛点;在乡村,深耕土壤修复、节水农业、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推动生态治理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机结合。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持续走深走实,离不开制度保障的坚实支撑。会议要求“坚持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相结合”。这对银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深化制度建设、以金融创新筑牢长效保障,正是确保金融支持可持续性的关键。绿色金融要实现持久发力,既需要银行健全内部机制,也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激活市场活力。银行需在内部加快完善“绿色授信”机制,建立绿色项目优先审批、利率优惠的专属通道,让生态理念深度融入信贷决策全过程;同时不断丰富绿色金融工具箱,积极探索绿色债券、碳配额质押、生态权益抵质押等创新产品,以市场化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生态建设领域。
美丽中国建设非一日之功,金融支持需久久为功。站在新起点,银行应以政策要求为罗盘,以创新实践为引擎,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信贷决策、产品设计与制度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生态沃土,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进注入不竭动力,助力美丽中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