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坚持从经济社会大局出发,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质效明显提升。
金融与实体经济唇齿相依,实体经济的稳健前行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而金融资源能否精准、高效地流向实体经济,监管部门的引导与调控发挥着关键作用。
监管引导的核心在于以明确导向锚定金融服务实体的“主攻方向”。通过政策信号释放与考核机制优化,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的服务重心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资源倾斜,推动金融服务从“传统领域”向“战略前沿”延伸;另一方面,针对民营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建立差异化监管考核体系,通过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优化尽职免责机制等方式,破解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的顾虑,让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
监管引导的关键在于通过风险防控筑牢金融服务实体的“安全底线”。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若金融体系自身风险积聚,其服务实体的能力必将大打折扣。监管部门始终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扫清障碍。一方面,聚焦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等重点领域,通过“减量提质”、股东治理优化、不良资产处置等举措,推动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提升其可持续服务实体的能力;另一方面,严厉整治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等乱象,通过强化资金流向监测、打击违规套利行为,遏制金融资源“体内循环”,确保资金真正进入生产经营环节,实现“防风险”与“促服务”的有机统一。
监管引导的长远价值在于以机制创新构建金融服务实体的“长效生态”。实体经济需求的多元化,要求金融服务模式不断迭代,而监管部门的机制创新,是推动金融机构突破服务瓶颈的重要动力。其一,通过搭建政策协同平台,加强与财政、产业等政策的联动,推动“信贷+保险+担保”“贷款+贴息”等组合式金融服务落地,形成支持实体的政策合力;其二,以科技赋能监管与服务,推动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服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对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效率与覆盖面;其三,完善金融服务评价与激励机制,将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的质效与市场准入、监管评级等挂钩,引导金融机构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
未来,随着监管引导机制的持续完善,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的精准性、有效性将进一步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也将更加顺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