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农商银行与供销社的合作不仅是资源互补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痛点、打通农业产业链堵点的重要抓手。
笔者认为,作为扎根县域、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农商银行需主动作为,从产品、渠道、数据等多维度探索合作路径,让双方走向深度合作,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要让合作落地见效,先要从“产品适配”破题。农商银行应深入调研供销社从农资采购到农产品销售的全业务链条,针对性地设计金融产品。在农资供应环节为供销社及下游经销商提供专项信贷支持,通过授权委托支付、资金封闭运行等方式,既解决农资赊销导致的资金周转难题,又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流向农业生产前端;面对农产品流通场景,农商银行可以依托供销社的流通渠道和电商平台,为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出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融资等产品,让“待收账款”“销售订单”变成可兑现的“流动资金”。同时,针对供销社社员这一核心群体,农商银行可以发行专属金融服务卡,根据社员信用状况和经营需求设定授信额度,无需抵押担保,切实降低融资门槛,让金融服务真正贴近农户生产生活。
依托供销社网点优势共建服务网络,是农商银行延伸金融服务触角的重要方向。供销社的基层网点遍布城乡,尤其是在偏远乡村具备天然的渠道优势,而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与供销社的场景服务能力恰好形成互补。农商银行可以主动与供销社合作,在乡镇供销社网点基础上共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一方面派驻专业金融团队定期驻点,配备自助存取款机、移动展业设备等,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养老金领取等基础业务;另一方面将金融服务与供销业务深度绑定,在服务站内同步提供贷款申请指导、金融政策咨询、农业保险推广等服务,实现“供销服务+金融服务”一站式办理。这种模式既能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又能借助供销社的场景黏性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让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数据共享与科技赋能,是推动双方合作提质增效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单一机构的信息壁垒往往制约服务效率,农商银行需主动与供销社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双方的客户信息、交易流水、业务数据等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农商银行可以更精准地掌握农户和涉农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依据供销社的农资销售数据,预判农户的生产周期和资金需求,提前为农户规划信贷额度;依托农产品销售数据,为加工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避免因资金短缺影响生产经营。在此基础上,农商银行还可联合供销社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将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贷款申请、还款付息等功能整合到同一端口,实现“供销业务线上化+金融服务数字化”的无缝衔接,让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大幅提升服务效率。
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商银行需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初心,主动打破合作壁垒,在资源整合中找准定位,在模式创新中提升效能,让金融服务与供销服务同频共振,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持续贡献金融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