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45亿,冠心病、卒中患者均超千万;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近50%,高居各类疾病首位,被称为威胁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已被纳入重点防控范畴,且成效显著。然而在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其整体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心血管疾病患者基数庞大,发病率持续攀升;另一方面,中老年患者往往面临多病共存问题,而“多病交织”状态可能形成“1+1>2”的叠加危害,进一步增加健康负担。
近年来,国家持续倡导“三高共管”理念,呼吁将各类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纳入协同防控体系。与之形成呼应,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Don't Miss a Beat(律动不息)”所倡导的,亦是关注每一声心跳、重视心脏健康的每一个影响面。
“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负担逐年增加,合并症多、器官功能衰退、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是关键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指出,“这类患者通常面临用药复杂、治疗负担重等问题,甚至因管理不当导致病情反复,既影响生活质量,也加重医疗资源消耗。因此,加强中老年人群‘多病共管共防’具有重要意义。”
在众多共病威胁中,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易被忽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心血管疾病不仅会直接损伤心脏、血管等器官,并可能导致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致残致死性事件,还会增加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梁春教授介绍道。
心血管疾病引发“痛上加痛”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成人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已分别达27.9%、11.2%和40.4%,患者总数均过亿。由于具有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加之人口老龄化加速、生活习惯改变等,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升高,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尚未出现。
数据显示,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2020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00%和45.8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共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成倍增加,此外一系列观察性研究表明,急性呼吸道、尿路感染、菌血症和败血症等疾病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例如,心血管疾病叠加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这类非“小概率事件”的情况。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生蛇”,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的常见感染性皮肤病。
“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罹患带状疱疹,中国每年的带状疱疹病例数超600万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康复科执行主任郑拥军教授表示,“其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都是高风险人群。”
为了遏制和逆转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必须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管理。郑拥军教授补充道,而如果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时间还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这样的“伤心共病”不仅让患者煎熬,也显著加重照护压力,其影响是家庭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往往面临更高的疾病管理难度和治疗成本。”
更令人揪心的是,心血管疾病可能引发“痛上加痛”。梁春教授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带状疱疹与心血管疾病均属于共病范畴。当这两种疾病并发时,会产生叠加放大的危害,且可能存在双向的相互影响。例如,在疼痛发作时,许多患者往往会依据疼痛部位选择相应科室就诊,这在诊断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因此,我们需关注共病的可能性,心内科、疼痛科和皮肤科在诊断时应开展多学科沟通。
从治疗与预防角度而言,带状疱疹病毒通常潜伏于人体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便容易发作。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肿瘤靶向治疗者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均为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因素,故而这类高危人群易患带状疱疹。”梁春指出,相较于正常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的比例约高出39%。不仅发病率有所提升,而且这类患者疼痛程度更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也更长。
疼痛会影响患者睡眠,使其精神紧张,家人也会为此忙碌。同时,工作易受干扰,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血糖难以控制,进而引发焦虑紧张情绪,增加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反之,患带状疱疹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例如,带状疱疹患者短期内心梗风险上升68%,脑出血和中风风险增加78%。
“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感染带状疱疹后,治疗不应仅局限于止痛和抗病毒,还需加强血压控制、血糖管理,改善睡眠质量,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以避免因血小板激活引发其他心血管共病。”梁春说,更为积极的做法是,对于前文提及的免疫力低下、高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衰患者)的人群,主动接种疫苗进行提前预防,可显著降低死亡率。目前,有相关信息表明,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部分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有所降低。
守护“第一道防线”
随着《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的深入推进,我国正不断强化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管”全链条管理,坚持预防为主,注重关口前移;《“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也强调强化多病共治共管,完善老年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共病共管”及“预防先行”的高度重视,也为“主动联防”实践指明了方向。
对此,郑拥军教授亦表达了赞同。他指出,面对像带状疱疹这类的“伤心风险”,积极预防远比发病后治疗更能守护健康。建议风险人群,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更应做好主动预防,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社区作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亦是预防接种服务的“第一阵地”,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花迎雪介绍,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群不是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人群,而是更需要科学地把握接种时机。如处于疾病稳定期,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降低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接种前可向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专科医生咨询,进行科学接种。
公开资料显示,免疫功能低下和伴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相比于一般人,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慢阻肺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带状疱疹疾病的风险增加。例如,患带状疱疹会影响慢性病控制,糖尿病患者得带状疱疹后,导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难。
因此,在日常诊疗中,对老年人的科普教育也就成了促进老年朋友健康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社区卫生中心,不少医生会在门诊期间向老年人科普强健身体、强化免疫的知识,包括日常生活方式与主动预防意识等,树立“早认识、早预防、早健康”的疾病预防观念,科学认识疾病,提升预防接种意识。
同时也需要注意,接种疫苗固然重要,疫苗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中老年群体在接种疫苗前应牢记三个关键词:年龄、保护效力、谁不能打(禁忌证),具体可向专业医生咨询进行选择。包括:主动诉说个人健康状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需要注意接种禁忌证,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对于重组蛋白疫苗,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受损不是接种禁忌。
在“预防先行”大势所趋下,各地探索医防融合的多元协同新模式正不断落地,社区亦是其中的基层“支点”。“我们正通过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更便捷的免疫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医防融合,也让社区成为‘主动联防’中的坚实一环。”花迎雪主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