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当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时,正值美国“阿波罗计划”攻坚阶段,人类正沉浸登月的狂热中。而电影里,人类已在月球筑起基地,向着木星展开探索征程,而AI更成为星际探索的得力助手。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如果你看过许多科幻作品,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人类的想象中,太空与AI总是形影不离。从《三体》的浩瀚宇宙到《银翼杀手》的赛博世界,以及《星际穿越》的时空穿越中,AI 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太空与AI堪称“黄金搭档”。
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如今看来更是一种精准预言,因为就在当下,太空与AI的结合正加速照进现实,甚至影响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并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
01 一场算法大赛,叩开中国版“星际之门”
近日,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里的一道特别的赛题引发了关注,其要求参赛者开发出一个能在卫星上运行的交通路网视觉分析算法,最吸引人的是,优胜者的算法将上传真正的在轨卫星,在太空中运行。
实现算法上星的背后,是太空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业务实战,在交通领域实质性商业场景中落地。
事实上,这场“太空计算革命”的序幕,早在今年5月就已拉开。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二号丁火箭托举12 颗计算卫星冲入苍穹的时候,太空计算的新时代就已经悄然来临——用卫星+AI的“天数天算”模式,打破地面算力瓶颈。
将这种听起来似乎只存在科幻中的设想变成现实的,是“星算计划” 。该计划由国星宇航牵头,联合108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推进,通过 2800 颗计算卫星的组网部署,在近地轨道搭建一张覆盖全球的 “天基算力网络”。
5月份发射的计算卫星,正是组成这个宏大计划的第一块拼图,也是全球首个真正具备在轨计算能力的太空计算星座。数据显示,其单星最高算力达 744TOPS,星座总算力达到 5POPS,相当于是将一座大型数据中心搬入太空,国星宇航也成为全球首个提供常态化星座级太空算力商业服务的公司。
如此庞大的算力,也意味着其具备传统卫星远远不具备的强大能力。比如传统卫星仅能完成数据采集与信号转发,需依赖地面基站接收海量原始数据后再进行处理,而“星算计划”的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可以实现 “在轨思考” 。所以传统卫星需要把 100% 原始数据回传地面,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冗余数据,而“星算计划”的卫星可在太空直接完成数据清洗、分析与推理,仅将核心结果以极小文件回传,传输效率提升几十倍。
没有传统地面算力的物理限制,没有空地传输的带宽瓶颈,这些“会思考的星星”正在颠覆传统卫星和AI模式,重新定义AI时代的算力边界,让中国版“星际之门”走入现实。
02 “上帝视角”+“实时智能”:太空计算如何渗透日常生活?
所有的技术的突破最终要服务于真实场景。
落地应用是“星算计划”长期可持续的根基,而“星算”计划的商业化速度比想象中更快。
在首发星座升空后不到半年,“星算计划”便迎来了全球首个商业用户与首个实质性落地场景 :与佳都科技旗下佳知慧行合作,将交通行业模型算法成功“上星运行”。
佳都科技为何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作为聚焦交通领域的 AI 企业,佳都科技深耕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超20年,已为全国100多个城市提供智慧交通与城市治理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其敏锐意识到卫星的“上帝视角”及太空计算的“实时智能”,对于智慧交通的重要意义。
举个例子,以前治理交通拥堵依赖地面摄像头、传感器与基站组网,但遇到异常天气比如暴雨、暴雪等天气常导致地面摄像头镜头模糊、传感器故障,或者在一些偏远路段、郊区连接线、跨江跨海桥梁等环境复杂区域,可能出现监测 “真空带”。
而有了太空计算,地面发出指令后,卫星迅速拍摄该区域高清图像,在太空中直接调用大模型算法分析,短短几分钟,一份包含道路边界、交叉口位置、车道数量的精准路网信息便已生成,为交通调度提供了决策依据,大众的出行感受有了质的提升。
事实上,太空计算的应用疆域远不止于此,在城市规划、动态测绘、应急救灾、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也都有非常明确的市场空间。
比如在应急救灾中,卫星可在灾后第一时间拍摄影像,快速生成灾情地图,并对救援路线建议;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动态监测人口流动与用地变化,辅助决策者实时调整功能区布局;在低空经济、文旅等领域,卫星提供高效的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服务。
这些明确的市场空间,正在让太空计算技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从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变成融入大众生活的“新基建”。
03 风口之上,太空计算迎来爆发前夜
如果说2025年,科技领域关注度最高的领域有哪些,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而实际上,太空计算也可以进入这个名单。
这背后当然是 Ai 需求的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已达725.3EFLOPS,同比增长74.1%,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037.3EFLOPS,同比增长4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达到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AI算力需求正在从各个行业迸发,太空计算也迎来了发展机遇。银河证券指出,有第三方机构指出,202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00亿美元,未来十年,太空算力市场年均增速将达到20%以上。
然而,在Ai需求和太空计算发展进程中,竞争已逐渐从应用层面深入到基础设施层面。尤其是在 AI 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尤为明显 —— 没有强大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再先进的 AI 应用也只能是 “纸上谈兵”。
2025年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启动一项总投资约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该计划由OpenAI、软银集团、美国甲骨文公司参与,目标是建设起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到目前为止,“星际之门”首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在得克萨斯州阿比林市正式投入运营。美国之所以在星际之门上巨额投资,道理很简单——通过强大的基础设施,保障美国在AI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而在中国,“星算计划”也正在扮演这一角色,其核心思路是通过 “卫星 + AI” 的模式,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与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帮助国内 AI 企业充分利用天基计算资源,打破当前面临的算力瓶颈,为 AI 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拓展提供坚实支撑。
“星算计划”VS“星际之门”,一天一地的两大基础设施,折射出两种发展逻辑和路径:一个向太空延伸算力边界,以天地融合的创新架构抢占未来赛道;一个在地面聚焦算力集中,以资本密集固守现有优势。
正如在AI行业竞争中,中国企业从后发直追到并驾齐驱,“星算计划”跳出传统地面算力建设的路径依赖,开辟“向太空要算力” 的差异化思路,也意味着在新赛道上撕开突破口,未必没有实现 “换道超车” 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