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涌,湖泊静谧,皆是大地的血脉,承载着万家灯火的暖意与希冀。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要求“健全江河保护治理制度”“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为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水利部与各地各有关部门一道,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积极推进幸福河湖建设:2022年以来,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在全国遴选122条(个)河湖,实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2024年12月,水利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从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清洁美丽等方面明确了幸福河湖建设重点任务。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守一脉清流护百姓安宁
作为珠江流域西江的重要支流,郁江穿越广西南宁城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邕江。如今,沿江绿地公园点缀两岸,休闲步道蜿蜒相伴。
“下班后到江边散步,周末来江边露营、打球,可以说邕江已经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中了。”家住邕江边的市民郭少东感慨道。
“我们致力于打造安澜、生态、宜居的邕江。”南宁市水利局河长科负责人李洁介绍,南宁深化水质“提质进位”行动,坚持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并重,实现水质持续改善;深入挖掘邕江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沿江景观建设之中,打造特色人文景观带。
河湖的幸福,安全是首要前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防洪堤相继建成,南宁主城区累计建成防洪大堤107.12公里、排涝泵站31座。老口、邕宁等水利枢纽竣工投入使用,与百色水利枢纽一起联合调度,使南宁市防洪标准提高至200年一遇。
据悉,“十四五”期间,广西完成了910座水库、27座水闸的除险加固,建立了4120座水库雨水情安全监测体系。深入推进河湖库“清四乱”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完成了近8万个河湖遥感图斑的核查,累计清理整治了1.9万余个“四乱”问题。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前提,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和岸线保护,治水之害、用水之利、彰水之美,着力建设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水利部河湖管理司司长陈东明说。
各地亦在积极行动。湖北省莺河结合上游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河道拓宽、清淤疏浚等措施,将下游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河北永定河(怀来县段)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河湖库“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岸线清理整治效果明显,水域岸线逐步恢复,行洪蓄洪能力稳步提升;四川花溪河围绕“安全、绿色、生态”,打造花溪河孔石桥段、杨坝天宫段等“会呼吸的堤防”,形成有效防洪体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
创新管护机制确保长效运行
在福建漳州市龙文区河湖指挥中心,数字孪生系统的操控大屏实时显示着各类数据。
“我们通过搭建数据平台、问题平台、水质平台、防汛平台等,实现了一屏看水,一屏管水,九十九湾的各类信息可以随时掌握。”龙文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河长办副主任薛晓东说。
“玉带缀锦闽南水乡”描绘的正是九十九湾的秀美风光。自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幸福河湖项目后,龙文区围绕水安全、水生态等5个部分实施了24个建设项目。
“管护提升是建设重点,包括河湖长制建设、河长办智慧平台APP功能拓展、数字孪生平台、数字孪生业务应用系统等7个项目。”龙文区政府副区长、区副总河长林旺盛介绍。
在实现智慧管护的同时,该区还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编制九十九湾等河湖“一河(湖)一策”,全区配备4名区级河长“一月一巡河”,49名乡镇级河长“一周一巡河”,率先推行河湖物业化管护,组建专职河道巡查和水面保洁队伍,推动涉水问题早发现、早处置,以机制建设确保幸福河湖建得好、管得更好。
充分发挥河湖长牵头抓总作用,是形成河湖保护治理强大合力的关键。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31个省份通过省级总河长令等方式部署开展幸福河湖建设。
在浙江,已建成幸福母亲河65条、高品质水美乡村494个,15分钟亲水圈覆盖1.7万个村庄(社区);在福建,全省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湖泊)幸福河湖评价五星级比例达到80%以上,以各地“母亲河”为重点,建成150条(300段)以上幸福河湖……河湖长制持续发力,让“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长盛常新。
释放生态效益探索转化路径
漫步于九十九湾“闽南水乡”示范段,古桥、码头与闽南风格古建筑相映成趣,浓郁的水乡风情扑面而来。
“九十九湾沿线蕴藏着闽南水乡风貌、古桥、古码头、闽南古厝等历史文化遗产。”龙文区委书记林晓强说,“在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修复历史风貌节点,植入闽南文化元素,将水生态与闽南文化相结合。”
水利部河湖管理司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杨思认为,幸福河湖建设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居民增收有机结合。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河湖+”融合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产业。广东依托万绿湖常年一类的优质水,吸引多家饮用水头部企业落地投资,建设百亿级水产业园,用1吨天然好水,创造1000元产值和100元税收;浙江积极推进浒溪绿水经济带打造,开发漂流、溯溪等20余个新业态,举办中国安吉玩水节、全国山地户外运动多项赛等文旅体育活动,2024年浒溪流域旅游收入130.73亿元,同比增长18.7%;广西南宁在邕江两岸建设特色公园、旅游码头,通过水上旅游观光、水上度假、水文化体验、水上活动等方式,打造了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邕江综合休闲旅游模式……
“福建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上迈出坚实步伐。”福建省水利厅河湖处一级调研员陈文吉介绍:“我们在全省开展河湖生态产品调查,深入挖掘推广九十九湾等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典型模式,建立河湖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构建生态产品矩阵。同时,出台《关于推动福建省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指导意见》,构建河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推动搭建省、市、县三级河湖生态产品交易平台。”
从江河安澜到生态富民,幸福河湖建设正以生生不息的水脉之力,持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