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查看自己的订单抽成比例吗?”
近年来,网约车司机收入情况备受社会关注,这主要体现在不少司机反映平台“抽成高”,导致自己收入比过去有所减少。
为了保障司机待遇、提高司机收入,滴滴等平台尝试多种途径来降低佣金比例、提高司机收入。今年8月,以滴滴为代表的出行平台再次推出新举措,多维度降抽成。
平台抽成比例到底是什么情况? 司机如何评价?9月12日,滴滴“司机体验监督员评审会”第三期活动在京举行。司机、媒体、专家等60多位代表聚焦“司机反馈问题改进汇报”、“抽成问题意见征集”围桌讨论。多位司机代表现场发难,讨论十分激烈。
与此同时,时代周报记者就网约车平台抽成现状和收入情况进行了线下调查。
在经调查的数十位网约车司机中,不少司机月均抽成比例收窄,但具体到每笔订单中,抽成高低不一,也有负抽成的情况。如果按月计算,司机月整体抽成比例在15%上下。
平均抽成竟然低于预期?
“抽成很高,至少百分之二十多!”面对记者的询问,不少网约车司机都这么表示。
9月以来,时代周报记者向数十位网约车司机了解其最新的订单抽成情况,大多数司机的本能反应是平台抽成过高,但也无可奈何。
但实际情况与大多数司机所想并不完全一致。
在统计的多个订单实例中,的确有抽成比例超过20%的订单。如在9月15日,记者在上海市打了一辆滴滴,订单收费34.5元,司机到手24.5元,抽成比例达28.9%。
在北京,一位网约车司机也向记者随机展示了近期5个订单各自的抽成比例,其中2个订单的抽成比例分别达到25.2%、24.7%,符合大多数网约车司机对抽成的直观印象。
但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较低抽成甚至负抽成的现象也在滴滴上大量存在。
在9月8日北京市的一个出行订单中,记者实付11.16元(使用优惠券),司机到手16.67元,司机收入不受优惠券影响,实测为负抽成,司机端页面展示的抽成比例为“本单不抽成”。

司机展示的快车订单页显示“本单不抽成”
“乘客享受的优惠由平台承担。在司机多、乘客少的时候,平台希望通过鼓励乘客下单,来拉动订单、稳定司机收入,促进司机-乘客-平台三方的健康循环。”滴滴相关负责人说。
单个订单抽成比例有高有低,那整体抽成情况如何呢?
滴滴多位司机给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月抽成数据,这一数据是根据司机当月所有订单收入总金额、以及乘客实付总金额计算得出。数据显示,受访司机当月抽成比例均在20%以内,集中在15%上下。
“这么低吗?完全没想到啊!”其中一位司机对记者表示,他在9月的整体抽成比例只有13.9%,远低于他内心的预估。其他司机也是类似反应。
实际上,在经调查的司机群体里,大多司机不知如何查看每月整体抽成数据,或很少主动查看数据。记者了解到,查看抽成数据是滴滴等少数平台为司机们提供的功能。该功能既支持查看每笔订单抽成,也支持查看过去7天的平均抽成和上月平均抽成。
另一方面,抽成也引起了乘客群体的关注。不少乘客表示,自己打车时常听到司机吐槽“抽成高”“不赚钱”,对网约车平台的真实抽成比例并不十分了解。多位网约车乘客对记者表示,平台抽成比例在15%-20%之间,是他们认为比较合理的情况。
滴滴出行方面提供了一组数据——其2024年整体抽成比例为14%。这一数字出乎很多司机、乘客意料,但与此次调查对象的抽成情况、以及相关报告一致。
为何司乘两端普遍都有“高抽成”的感知?
在一份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相关团队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对网约车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报告中,有相关调研发现,多数司机对抽成感知偏高,可能是更关注单笔订单抽成、极少关注月度账单;因“损失厌恶”更易记住高抽成订单,而忽视低抽成和负抽成订单。
另据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课题组在多个省市进行了5417份调研,得出的抽成中位数为18.8%,多数司机的月抽成比例集中在18%至20%之间,超过25%的占0.25%,低于10%的司机占0.45%,还有0.059%的司机月抽成为负,即司机实际收入超过了乘客的实际支付。
报告认为,网约车平台抽成比率会随供需情况、订单匹配难度、天气条件等条件变化而波动,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的市场调节。
平台需要建立良性循环
“平均抽成怎么计算?是按订单数量、还是累计金额?”、“为什么有的订单抽成多、有的抽成少?”、“乘客优惠券成本谁来承担?”、“能不能提高价格来提高收入?”在“司机体验监督员评审会”上,司机、滴滴一线负责人、专家、媒体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针对当下能够解答的问题,滴滴的一些负责人做出了解答。其表示,滴滴的平均抽成计算方法,是将所有已支付订单车费相加,结合司机当月整体到手收入计算而来,所以并非“大单多抽、小单少抽”。
不同订单的抽成差异与司乘补贴情况有所关联。对此,滴滴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平台内在交易逻辑,第二是外部供需规律变化。
“平台会根据不同时空下的供需情况,动态对司机、乘客分别发放适当的优惠和奖励,促使乘客下单、司机接单。”滴滴称:“基于这个逻辑,订单结束后,平台根据时长、里程结合计价规则以及优惠券,算出乘客实际费用和司机报酬,得出实际抽成。”
滴滴表达的初衷是:平台需要在特定情况下补贴乘客或者司机,只有司机和乘客愿意使用这个出行平台,才能让平台更健康地运转,同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同时保证司机群体收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另外,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最终的抽成情况:如在早晚高峰、暴雨大雪这类供需失衡的出行场景中,平台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来吸引司机出车、以力争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平台在这个时候需要给司机发放更多补贴,实际抽成比例相对较低。”
相反在凌晨、中午这类出行需求不集中的时段,司乘供给供大于求,这种情况下抽成相对高一些。
为了提高透明性,滴滴公开了抽成区间、展示完整账单、说明派单算法权重,并设置可申诉的纠错渠道,以避免出现“隐形扣费”或“黑箱派单”的不信任感。在与乘客冲突处置、等级评定、奖励发放等环节,也构建了明晰标准与时效,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司机群体获得一致的公平对待。
此次的沟通会也称得上是答疑会,能让外界更加了解平台的计算规则。
实际上抽成比例只是一个缩影,司机群体关注的核心是收入情况。多位受访司机对记者称,相较于2020年之前,他们现在工作时间增加、收入却在减少。“网约车司机多了、打车的人少了。”
不过大多专职司机依旧能获得与城市经济水平匹配的收入。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专职司机月收入(除去房租、生活费用、用车成本等)依旧能在8000-15000元之间。

图源:报告
报告也显示,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7623元,在六类蓝领职业中(网约车司机、外卖员、货车司机、快递员、制造业普工、建筑工)位列第二。一线城市日均上线时间大于等于8小时的网约车司机平均收入为11557.1元。相比其他蓝领职业,网约车司机的收入满意度较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获得理想收入的前提是平台、司机、乘客三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是乘客愿意使用网约车平台、司机愿意接单、平台能在提供合格撮合服务的同时降低抽成。因此,绝非单方面提高打车价格、或无限度降低抽成比例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此外,也需要围绕网约车司机的急难愁盼,不断丰富福利关怀、聚焦有质量的收入。
为此,滴滴等平台已纳入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滴滴还升级了“滴滴司机保障计划”,从收入、权益、福利、参与四个维度提升对平台司机的保障,包含多项保障措施,如免费提供的安全保障“关怀宝”、商业养老保险1:1缴纳等,为司机提供基础兜底。
在此背景下,虽然网约车司机的就业状况仍有诸多难题待解,但也呈现出积极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在收入水平、职业发展、保障体系上逐步完善,更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成为重要的就业缓冲器;横向对比其他蓝领行业,在工作自主性、收入及工作满意度上具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