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28日电(马萌伟)2025年三季度,伴随美联储降息及美国经济降温,美元指数承受下行压力,这为人民币带来被动升值动能。此外,国内股市保持强势,外资加速流入,这在带动结汇需求增加的同时,也在改善汇市情绪。接下来,“稳中有升”“双向波动”仍将是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基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发稿,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上涨434个基点报7.1152,涨幅为0.6%;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上涨311个基点报7.1345,涨逾0.43%;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上涨139个基点报7.1435,涨幅约0.19%。
多重因素支撑走强未来仍将以稳为主
今年以来,外汇形势复杂多变,风险挑战明显增加。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先跌后涨走势;进入8月下旬,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升值,临近九月底,涨幅有所收窄。
9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高,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盘中升破7.11关口,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盘中一度涨破7.09关口。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完成年内首次降息,美元指数先跌后涨,升幅较为有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小幅升值,一度实现“三价合一”。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8月下旬,在美元指数偏弱运行创造了相对温和的外部环境、央行中间价报价释放较强的汇率预期引导,以及近期国内权益市场表现亮眼或一定程度吸引了外资流入等内外因素共振的驱动下,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快速升值。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释放的鸽派信号,叠加美国就业数据疲软,使市场对9月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升至90%以上。受此影响,美元指数年内已贬值11%,为非美货币创造了升值窗口。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中间价连续调升释放明确信号,形成市场供求与政策引导的双重支撑。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利好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美联储恢复降息,美元指数可能进一步走弱;二是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干预等可能进一步伤害美元国际信用;三是中美双方积极推进经贸磋商;四是中国对于外部的经贸遏压有预判有预案,科技创新也在不断焕发活力。
未来,美联储降息周期与中美关税谈判的拉锯可能带来短期波动,但国内稳增长政策已构筑坚实底线。
本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例会。着眼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会议指出,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人民币汇率大概率延续稳健走势。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持续深化,消费升级、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不断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为国际收支与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另一方面,在政策协同发力的作用下,我国资产仍具备相对吸引力,有助于稳定跨境资金流动。
王青称,四季度外部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会逐步显现,而逆周期调节政策适时加力将确保国内经济运行基本稳定。这方面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将为人民币汇率提供重要的内在支撑。因此接下来人民币汇率仍将以稳为主,保持与美元反向波动、波幅较小的运行格局,快速单边升值或大幅贬值的风险都不大。
中金外汇称,中期来看,若中美经贸谈判势头良好,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更强升值空间,则逆周期因子可以推动中间价更大幅度升值,以进一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恢复,实现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余翔表示,虽然人民币的实际走势最终取决于中国经济基本面及外界信心,但是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仍然需要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进口成本、缓解输入性通胀并提升人民币购买力;另一方面,在全球需求疲软、出口对价格敏感的背景下,升值则可能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对此,中国需要在汇率稳定与支持实体经济之间保持平衡:既要通过逆周期调节与外汇工具防止单边升值,也要利用升值窗口优化能源与大宗商品进口结构。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
对全球金融市场而言,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将推动资金流向非美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和高收益资产,从而提升全球风险偏好。近期,全球对配置中国权益资产的偏好上升,是推动人民币汇率走强的催化剂之一。
三季度,中国资本市场跨境资金流入态势强劲,尤其是香港市场表现亮眼,成为全球资金关注的焦点。这一趋势是全球宏观环境、市场估值、政策引导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公告,支持可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现券交易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
此外,香港金管局表示,从今年10月9日起,推出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取代现有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并实施多项优化措施及扩展合资格资金用途。
申万宏源研究A股策略首席分析师傅静涛表示,随着我国全球影响力提升,外资对A股的关注度回升,中期看仍维持A股中枢不断抬升的判断。同时美联储降息有望直接利好港股估值修复以及A股核心资产,景气龙头股有望同样受益。
摩根士丹利表示,鉴于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等因素,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升至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无论在指数层面还是在特定主题与结构性机会方面,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都非常高。
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称,中美利差收窄将缓解资本外流压力,为国内实施支持性货币政策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短端利率下行空间打开,有利于推动利率曲线陡峭化,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等领域。
三季度,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喜人,特别是在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升级、数字货币前沿探索以及双边本币合作深化等领域。
7月底,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上线试运行,提升零售支付便利性。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揭牌,同步推出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及数字资产平台三大基础设施。这一战略布局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中国正以数字技术重塑全球货币与支付体系的底层逻辑。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尼央行启动双边本币结算(LCT)框架和二维码互联互通;与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匈牙利央行等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数据显示,8 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保持第六大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达到 2.93%。这一结果延续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稳定发展的趋势,说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正在逐步深化。
余翔称,尽管美联储降息可能在短期内削弱美元吸引力,但美元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占据国际储备货币的主流地位。然而,美元地位的趋势性下降却是确定性的事实,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可通过多方面举措来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
2025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报告认为,地缘经济风险使跨境支付网络的碎片化趋势越发明显,短期内或强化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但支付体系正逐步分层:美元网络优势仍在,然而区域性、本币化结算的兴起势必对美元霸权构成长期压力。在全球支付体系变局中,要做实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抓牢央行数字货币发展机遇,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