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行各业领先的企业都选择在上海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汉高亦是如此。”近日,汉高大中华区总裁安娜在上海对第一财经如是表示。作为一家德国化工与消费品生产巨头,汉高粘合剂技术业务将公司全球第二大创新中心设立在了上海。
对于这一决定,安娜表示,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上海有领先的创新土壤、创新生态,也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非常好的营商环境。在上海打造创新体验中心,能让我们更快速地贴近客户、响应本土市场的需求。”
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柱,正日益显现其重要性。随着国际化创新资源的汇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上海正逐步崛起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2025年度的浦江创新论坛上,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显示,2025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比上年提高1.77分,上海等6个地区的创新指数领跑全国。
平台化创新
据第一财经了解,上周汉高粘合剂技术上海创新体验中心正式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落成启用。汉高粘合剂技术上海创新体验中心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是汉高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总部之外全球第二大创新中心,汇聚500多名科学家与技术专家,致力于粘合剂、密封剂和功能性涂层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安娜告诉第一财经,该创新体验中心的定位是聚焦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多元性的地区之一,中国是亚太区最关键的市场之一,同时在新兴趋势上,从高端制造业到客户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都走在了前沿。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1.4%,超半数德资企业计划两年内增加在华投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王雪坤表示,中国消费升级有一定潜力,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是吸引外资企业持续投资中国的原因之一。
近些年来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与高度,给安娜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举例道,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颠覆了很多行业,以汽车行业为例,原来一款新车型面世动辄数年,但现在中国的新能源车从研发到量产的节拍已经缩减到12到15个月。此外,包括产品本身、技术、设备、理念、数字化,以及中国在AI领域的布局等,都赋能中国企业把创新推到了新高度。
在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与高度相结合的基础上,安娜看到一个新趋势,中国当前的许多头部企业都在跨界,因此中国市场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单一产品,需要把更多产业链打通,实现平台性创新、跨界创新和共同创新。汉高的三大业务领域涵盖800多个应用场景,这些场景的不同组合则提供了创新的无限可能。
比如,在当前工业领域一个“必争之地”的热管理,汉高粘合剂技术工业电子事业部亚太区技术副总裁吕道强介绍道,尽管新能源汽车电池包、5G基站、数据中心服务器虽然分属不同领域,但均对散热有很高要求。公司将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工业装备等领域的技术团队汇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将散热技术从“单点突破”推向“平台共享”。
反哺中国企业出海
近年来,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和快速迭代,也为在华发展的全球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劲驱动力,加速外资企业与科研机构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创”价值。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Maximilian Butek)曾告诉第一财经,创新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焦点,德国企业也希望通过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专业知识参与其中。过去几十年中,德中企业已证明能够良好合作,我们相信这种合作在未来几十年仍将持续。
近日,有70多年历史的德国老牌科研应用机构弗劳恩霍夫携旗下12家研究所首次来上海访问。在弗劳恩霍夫总部国际研发合作部创新市场负责人克里斯托夫·米特雷尔弗(Christoph Mitterer)看来,德国科研严谨细致,而中国市场产业规模大、转化速度快,可以实现双赢,“中国更热衷于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在新技术出现后,放眼全世界,中国是最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国家之一。我们对与中国开展合作充满期待,希望同合作伙伴,以及本地工业合作伙伴开展有效链接,共同评估有意义的、能落地的合作项目,进一步拓展中德科技合作的新空间。”
对于已深耕中国50多年的汉高来说,在积累了诸多本土化经验的基础上,现在又到了把本土化经验反向输出的时候。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安娜认为,未来汉高粘合剂技术将借助在上海建立的创新体验中心为中国企业的出海提供强大的推力,把“中国创新”带到世界的舞台,助力实现“在中国、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