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8日讯 9月2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的“2025上海全球金融·资管年会”在上海陆家嘴成功召开。在“低利率环境下全球资产配置的新思路、新趋势”主题圆桌对话中,香港大湾区金融家协会主席王龙围绕美联储降息周期下的资产配置策略、中资机构海外布局逻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枢纽价值及数字资产创新机遇展开深度解读,为行业提供了兼具实操性与前瞻性的思路。
王龙首先聚焦全球利率环境变化与债券市场机遇,明确指出当前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启为资产配置带来结构性机会。他回顾,2022年美联储快速加息后,海外债券市场经历两年熊市,2024年美债利率曾呈现短端高、长端低的倒挂态势,令中资券商及银行业“融短投长”的期限利差策略承压。不过随着今年9月美联储重启降息25个基点至4.00%-4.25%,2年与10年期美债利差已从倒挂50-100个基点转为正50个基点,2年与20年期利差达100个基点,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特征显著。
“此次降息是预防性降息而非衰退性降息,美国经济仍具韧性但增长放缓,通胀虽高于目标但逐步缓和。”结合与高盛策略师的交流观点,王龙强调,10年以上超长债的风险溢价已高于就业、通胀等数据推算的理论利率,长期看好美债表现。不过他同时提醒,全球利率中枢难以回归疫情前零利率时代,未来债券市场大概率呈现“慢牛”走势,“持有生息(carry)+久期收益”将成为核心策略。对于境内低利率环境下的机构配置,他建议关注海外高收益美债及亚洲美元债,同时均衡布局美、欧、亚市场及人民币、澳元等币种债券,通过多元化分散汇率与利率风险。
在中资机构海外资产布局的必要性与香港角色定位上,王龙指出,中资机构“走出去”兼具生存与发展双重逻辑:一方面,单一市场资产集中面临系统性风险,全球化配置可对冲国内“资产荒”与宏观波动;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提供了境内稀缺的高票息资产与创新机会,且能服务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投融资需求。
“香港在这一进程中已迎来‘第二春’,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枢纽”。王龙透露,2025年以来中东、新加坡、欧美等国际资本持续回流香港,港股年内融资额达1800多亿港元,位居全球首位。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规模突破35万亿港元,年增速13%,其中中资机构管理规模达3.09万亿港元,增速15%,连续五年跑赢行业平均。“香港既是境内外资本流动的‘门户’,通过‘债券通’等机制实现资金双向流通;也是风险管理中心,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监管框架和齐全的衍生品市场;更是金融生态聚集地,能让中资机构以最低成本接入全球体系。”
谈及非传统资产配置机遇,王龙重点解读了香港在Web3与数字资产领域的创新突破。他提出“AI提升生产力,Web3优化生产关系”的核心判断,认为香港通过监管先行已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数字资产生态。
在非传统资产配置的具体赛道上,王龙看好两大方向:一是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通过区块链技术盘活传统资产流动性,如汇丰黄金代币、朗新科技跨境融资等案例已展现实践价值;二是合规虚拟资产交易与服务,当前全球虚拟资产存量近10万亿美元,围绕资产交易、清算交割等环节的服务需求潜力巨大。他透露,其所在的香港大湾区金融家协会已联合香港头部中资机构、外资及行业组织成立Web3联盟,推动行业合规发展。
“未来一年海外市场不确定性仍高,但机遇清晰。”王龙在圆桌对话活动中总结时强调,机构需把握降息周期下的债券配置窗口,依托香港枢纽优势布局多元资产,同时以开放态度探索数字金融机会,但必须严格考虑监管环境。“低利率时代,我们仍将努力平衡收益与风险,为投资组合寻找稳健的增长机会”,王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