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底启动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开花结果。国家数据局9月28日举办的“数据要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透露出诸多可喜成果。
“钢铁作为河北省第一支柱产业,数据赋能转型升级具有迫切需求和良好基础。”河北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燕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河北推动开发了“转炉炼钢生产”数据集、“智能脱硫-铁水状态泛化”数据集等293个高质量数据集,并将高质量数据集作为基础养料,开发钢铁行业垂直大模型,进而实现数据赋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其中,威赛博钢铁大模型已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在唐钢、邯钢等企业部署应用,在辅助新材料研发,炉温控制、设备运维优化建议等方面,为钢铁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张燕说,又如新兴铸管的铁水硅预测智能体,基于历史生产数据和实时采集数据,自动分析、预测、干预炉温,炉温调控精准度提升20%,铁水成分稳定性提高15%。
不仅是河北,国家数据局政策和规划司负责人栾婕向上证报记者表示,自2023年底,国家数据局和相关部门共同启动“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地高效推进,截至目前,山东等10多个省市已经出台了“数据要素×”行动整体或者具体领域工作方案,配套制定了财政资金奖补等专项支持政策,并且各地各领域的优秀案例层出不穷。
其中,山东依托山东半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数据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山东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綦琳告诉上证报记者,烟台市海洋牧场智能管控平台已汇聚18类、192种“空天海地”数据,监测时效提升50%、单位海域产出提升19%;威海市开发海洋预报数据模型,分析预测大风等气象因素对渔区的影响,累计保障渔获物总值约30亿元,降低渔船燃油等费用近7亿元。
“重庆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省市,正催生汇聚一批创新解决方案。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研产供一体化方案,搭建产业链协同数据平台,打通研发、生产、供应各环节数据流,研发周期缩短30%、产品合格率提升超95%。” 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军国告诉记者,重庆正全面推动汽车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目前,重庆已经集聚了长安、赛力斯等国内外知名的智能网联汽车品牌,全国每10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是“重庆造”。
广东省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天广告诉记者,在医疗健康领域,针对药物研发数据模型复杂、高质量数据短缺、核心文献专利获取难等问题,广东的“数据要素×”参赛项目创新构建了医药研发高质量数据集治理体系,反哺训练 AI 模型,实现AI数据处理准确率提升98%以上,药物早期研发时间节省50%以上。
在工业制造领域,针对空调行业数据采集样本不完整和传输成本高、数据链路不完整、边缘算力不足与模型适应性差等系统性障碍,广东的参赛项目创新提出“数据全样本高保真采集+边缘智能底座”方案,实现故障响应时间缩短60%、运维效率提升50%。
“我们欣喜地发现,数据融合应用,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真切切‘从理想照进了现实’,数据融合应用赋能千行百业的产品或服务,正在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王天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