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8日讯9月2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的“2025上海全球金融·资管年会”在上海陆家嘴召开。在“低利率环境下全球资产配置的新思路、新趋势”圆桌对话中,海通国际证券集团资产管理部债券团队主管姜昊指出,当前离岸信用债牛市尚未结束,中资机构正迎来海外市场扩围的关键机遇,而电子交易与AI技术已成为信用债投资的重要赋能工具。
姜昊表示,本轮离岸信用债的长期向好趋势始于2022年11月,美联储加息至极致后,全球信用利差开启持续收窄进程,即便年初市场已认为利差触底,但今年9月仍出现大幅收窄。“这一趋势的核心逻辑在于此轮降息周期的独特性,与2008年次贷危机、2020年疫情等危机驱动的降息不同,当前美国经济呈现温和降息特征,衰退预期落空,形成‘Goldilocks’格局”。
“可以看到当前企业基本面与市场流动性已形成双重利好。”姜昊解释,其中企业财报持续创新高,叠加利率下行背景下市场对收益资产的渴求,推动信用利差不断压缩,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债的无风险资产地位正受动摇,如净现金达1300亿美元的苹果公司与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相比,信用风险更低却仍有正利差,从定价逻辑上进一步支撑利差收窄,“全球美元信用债仍有上涨空间”。
这一牛市对中资机构意义深远。姜昊认为,在境内固收市场“内卷”至收益稀缺的背景下,海外市场不仅能提供中美利差带来的收益优势,更能推动中资机构实现投研能力升级。“中资机构正从美债逐步拓展至欧洲、东南亚等多地市场,从高评级债延伸至中低评级高收益债,这种‘地域+信用’的双重扩围,既是视野拓宽的体现,也契合金融强国建设需求”。
与此同时,电子交易与AI技术的发展正加速这一进程。姜昊透露,海外信用债交易正从彭博聊天室等传统模式转向电子化平台,Tradeweb等巨头入局后,即便高收益债的流动性也显著改善。当前电子交易已呈现从利率债向信用债延伸、从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渗透、向低评级信用债下沉的三大趋势,而组合交易功能更能满足大规模建仓需求。
在AI应用方面,海通国际已展开实践。姜昊指出,AI可高效梳理海外发行人基本面数据,弥补中资机构信评团队规模不足的短板,助力研究中东、东南亚等陌生市场的发行人,此外更能快速设计国债期货对冲方案,其效果堪比两三年经验的研究员,“AI应用既为行业带来效率提升,也对从业者形成能力挑战”。
姜昊强调,随着电子交易普及与AI技术深化,海外信用债市场的吸引力将持续提升,中资机构的全球化配置之路正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