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25届工博会期间,全球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ABB集团进行了新品发布,并透露了公司资本化以及供应链本地化的相关进展。
展会中,ABB新发布的产品嵌入强兼容机器视觉、更灵活的移动能力和动态规划能力等新亮点,希望在AI时代来临之际抢占自主多功能机器人技术(AVR)发展的高地。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韩晨在工博会期间接受了采访,谈到了ABB未来的新战略,中国市场的现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推动机器人行业变革的动力。
探索机器人AI运用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在人工智能加持的背景下,视觉应用在机器人中越来越多。”韩晨表示。
传统大负载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和SCARA等机器人分别以大负载高节拍等需求的汽车、消费电子生产线应用场景作为主要落地方式。而随着工业自动化场景的外延和渗透,越来越多的机器视觉、智能化应用开始被集成到机器人解决方案中。
“超过30%的机器人在应用中都有视觉加持。我们也发现合作伙伴以及最终用户在集成视觉过程中存在困难,往往要选择不同的相机,而不同相机厂家又有不同的视觉处理器,这些视觉处理器和我们的控制器交换应用数据,再去编程,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另外技术门槛比较高,导致很多客户不能很好地应用视觉功能。”韩晨表示。
此次ABB机器人在工博会全球首发关于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与在线自动路径规划技术。该公司称,该系统可通过任意第三方相机或传感器对环境进行识别,并利用AI驱动在线自动路径规划,提升机器人节拍。
“现在大家都在尝试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有些投入了很多,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韩晨在谈及行业对机器人人工智能运用时表示。
但他也指出,人工智能确实能在精度、环境和光影方面提高忍受度,在自动规划路径上成效卓著,并允许机器人探索抓取非刚性目标,在非结构化环境进行精度更高的操作。
“我们做了很多实践,有人工智能加持之前用传统2D视觉做打螺丝,精度只有20%多,随着来料的差别化以及工件光影情况的变化,精度得不到提升。后来引入了深度学习的AI算法后,应用成功率也接近100%,这个技术也在向客户转移。另外,比如柔性线缆,以前很多设备中柔性线缆的连接也是机器人很难处理的,我们也在尝试通过灵巧手以及深度视觉,解决柔性电缆的插接问题。”韩晨透露。
当然,韩晨也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运用,受限于算力、AI幻觉等瓶颈,与工业要求高精度、高速度、高稳定性存在一定冲突。因此公司在导入人工智能上非常谨慎。
“AI的发展总是起起伏伏,从20世纪40年代人工智能诞生开始到现在起起伏伏好几轮了,这次也是这样的情况,但每次都在前进,我们觉得人工智能在工业界的应用又处在了需要探索、积累的过程。”韩晨表示。
据悉,此次工博会,ABB还宣布与AI数字物料仿真企业摩泛科技战略合作,尝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训练人工智能快速融合到工业生产之中。
加大中国市场探索
“中国机器人行业可能是除了电车以外最‘卷’的行业。”韩晨在接受采访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机器人行业未来,将是竞合共生的格局,也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
多年来,国际工业机器人企业不约而同选择进入中国,服务于中国制造业成长,同时又受益于中国制造业发展。
“我们在中国的布局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了,ABB机器人自1994年进入中国,于2005年开始在中国进行制造和研发,并且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全价值链的本土化。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在国内的研发能力,目前ABB机器人在上海及珠海两地加起来有近300位研发人员,其中很多是ABB机器人全球的领域专家。”韩晨表示。
而在机器人市场的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国产机器人企业也在奋起直追;ABB等国际领先工业机器人企业无疑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据悉,此次ABB推出了多款基于中国市场和中国本地供应链的SCARA、协作和小型工业机器人产品组合,以匹配中国市场的竞争和需求。
“为了应对当下的竞争环境、同时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谋求增长,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增值,除了客户第一次投资的购机成本,在后期部署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上都要有过人之处,才能更好在中国市场深耕。”韩晨告诉记者。
而为更好行使机器人业务自主性,已经实现集团资产瑞士纽约两地上市的ABB,还打算将机器人业务独立拆分,独立上市。
“今年4月份ABB机器人宣布独立上市,目前业务正在拆分过程中,我们希望在2026年第二季度完成拆分、成功完成上市,成为一家专注机器人业务的公司。”韩晨表示:“我们希望给全球业务特别是中国业务带来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多地将研发投入到符合中国国内客户需求的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