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6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举办,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输电运维三班班长李敏作为本届“大国工匠”应邀参会。
从爬塔走线的“电力小白”,到如今玩转无人机的“电网机长”,15年来,李敏累计爬塔3000余基、巡线2000余千米,获得26项国家专利、14项省部级以上创新奖项……他从一线走来,用匠心守护电网,用创新点亮未来。
从“仰望”到“攀登” 百米高空的硬核蜕变
2011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李敏目睹师傅王进完成世界首次±660千伏带电作业,深受震撼。从此,他把训练场当作“健身房”,白日里,别人爬5趟铁塔,他偏要爬十来趟;深夜里,他抱着专业书籍研读到凌晨,将理论一点点揉进实践。仅半年,他就拿下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第二名,成为国网山东电力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此后的七年,他一路攀登,实现从省公司、国家电网、中央企业到全国电力行业的技术能手“大满贯”。
2017年冬,1000千伏泉乐Ⅱ线的铁塔上,一个间隔棒线夹突然损坏,李敏主动请缨,以“吊篮法”在百米高空完成带电作业,成为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带电作业第一人。“当时风很大,吊篮不停晃动,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搞定!”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李敏的目光依然坚定。
十五年来,他累计爬塔3000余基,相当于攀登珠穆朗玛峰30次;累计巡线2000余千米,超过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完成重大缺陷带电消除120余次,作业时间超过500小时。
从“专家”到“飞手” 一场跨界转型的突破
2013年的一场航模表演,让李敏的职业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看着无人机在空中灵活穿梭,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在电网巡检中的巨大潜力。当时,传统巡检仍依赖“望远镜看、小本子记”,不仅效率低,许多隐患也难以发现。尽管已是带电作业技术骨干,李敏毅然选择从零开始,投身无人机巡检这一全新领域。
面对质疑和不解,他展现出惊人的毅力:没有基础,就从电脑模拟器练起,一坐就是数小时;为了培养手感,他“玩”遍了各种航模飞机,连吃饭时都在琢磨飞行姿态;遇到难题,他就泡在行业论坛里查资料,追着专家请教。2014年,他成功取得无人机直升机机长资格证书,成为国网山东电力第一批无人机操作员。
一次巡检中,同事操控的无人机突然失联,径直朝村庄飞去。千钧一发之际,李敏果断接管操控,快速切换模式、调整姿态,最终将无人机平稳降落在麦田里。“那一刻我更确定,只有让无人机更智能,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李敏说。
他牵头组建山东电网首支无人机巡检团队,将多年带电作业经验与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合,逐步提升拍摄清晰度、优化飞行路径,让巡检覆盖面更广、缺陷查找更准。
从机巡到智巡 “无人化”运维的创新实践
刷短视频时涌现的灵感,打开了李敏创新脑洞的大门。在他看来,无人机不应只是“会飞的望远镜”,更应成为“空中机械手”。2018年,他带着团队给全省145条、1.16万千米的特高压线路“拍CT”,用激光建模技术研发出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实现一键放飞、自动定位、自主拍照,首次在国网系统内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
2020年,李敏带领团队创新推出“一控六机”自主巡检模式,应用无人机喷火、激光除异物、红外测温、倾斜摄影、激光扫描、带电检修等技术,使线路综合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6倍;2022年,“无人机+导线挂架+电动升降装置”问世,作业人员无需爬塔就能“一键直达”导线完成作业;2024年,多功能载荷装置的研发让无人机具备绝缘子检零、地线修补等检修功能,真正实现从“用眼看”到“动手干”的跨越。
2023年3月,1000千伏泉乐线上出现风筝挂线隐患。当时风力较大,激光炮难以瞄准。李敏沉着操纵搭载喷火装置的无人机升空,精准悬停在线路下方,瞬间熔断风筝线,仅用10分钟就化解了危机,无人机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清障员”。
“我干了6年的超特高压带电作业,知道这活儿有多累。作业人员的体力与精力,应当投入到消除电力缺陷上,而不是耗费在攀爬铁塔上。”怀着这样的理念,他持续推动技术创新,让无人机成为电力工人的“空中助手”。
十五年来,李敏带领团队研发“无人机激光除异物装置”等10项“首创”性成果,获得包括全国优秀职工创新成果奖在内的14项省部级以上创新奖项、26项国家专利授权,推动线路巡检由“人巡”到“机巡”再到“智巡”的创造性转变。
从“带电作业专家”,到“电网机长”,再到“大国工匠”,李敏用十五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如今,他依然奔波在特高压运维第一线,这位“电网机长”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