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部沿海地区聚焦通用大模型的“算力竞赛”时,云南在南亚东南亚语言智能翻译领域已做到全球领先。眼下,云南省提出发挥比较优势、抓住重大机遇,实施“数字信息大通道+产业”行动。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余正涛表示,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开放前沿,兼具丰富资源与沿边特色优势,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期,发展人工智能正当其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云南“错位突围”,开辟出差异化发展之路
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接合部,与缅甸、老挝、越南三个国家接壤,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人员往来、经贸合作频繁,但沟通交流存在诸多障碍,通常需要翻译人员。
2005年,云南成立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把目光瞄准了南亚东南亚国家语言智能翻译。记者了解到,该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及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翻译、信息检索和社会计算、语音识别及合成、图像识别与检索、机器学习与智能控制等方向。
“我们实验室研发的一款面向南亚东南亚语言的智能翻译软件——云岭翻译,这款软件支持108个语种的翻译……”在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式工位区,南亚东南亚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毛存礼告诉记者,该实验室研发的“多语言大模型”,不仅能实现泰语、越南语、缅甸语等东南亚小语种文字的精准互译,更能实现这些语言的语音识别及翻译。
“云岭翻译系统日均服务量超600万次,覆盖跨境电商、边贸谈判、跨境旅游等场景。”毛存礼说,该系统在澜湄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场合中多次“亮相”,成为中外客商的“随身翻译官”。
毛存礼告诉记者,除了语言智能翻译,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的AI技术还延伸至“声音”与“视觉”领域。该实验室研发的视频译制系统,已为上万小时东南亚影视剧完成自动译制,让云南观众“追剧无国界”。
此外,目前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有20余台A100 GPU服务器,算力相当于5万台普通电脑。
“经过20年努力,我们在南亚东南亚语言智能翻译领域做到了全球领先。”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盛祥说,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最重要的是人才团队。20年来,在余正涛教授的带领下,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聚集了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等30多位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研发队伍超过300人,突破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
云南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提升重点产业智能化水平
经过20年发展,云南在人工智能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产业转型发展之中。日前,云南白药集团发布“雷公大模型”。这一基于大模型开发的中药研发平台,通过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将新药筛选周期从传统的3至5年缩短至6个月,复配研究效率提升30%。
当AI与中药材、烟草、茶叶、花卉等“云字号”产业深度融合,云南的特色农业、文旅、生物医药正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赋能”。在智慧旅游领域,澄江化石博物馆等景区推出了多语言AI讲解系统和AR/VR导览系统;在高原特色农业方面,通过引入AI气候预测与智能灌溉系统,提升了咖啡种植过程中的作物分布、产量预估及旱情监测能力,亩产提高了20%……
余正涛认为,云南应聚焦产业需求,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重点领域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聚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核心技术突破,依托云南绿色能源优势和智算中心布局,建设“绿电+智算”一体化平台。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培育出口导向型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聚焦稀贵金属、绿色铝材、新能源装备等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能源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探索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智能化成套装备输出路径,构建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智能制造业产业园区。
赋能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加快数字文旅设施建设与升级,推动智慧景区、智慧博物馆、数字文创和沉浸式体验场景落地。依托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构建虚拟现实旅游场景、智能语音导览、虚拟人讲解等新应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拥有电力等优势,云南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
“算力的尽头是电力,要发挥绿色能源、独特区位等优势,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能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云南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云南是能源资源大省,绿色能源可开发总量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0%,居全国第2位。其中水能资源蕴藏量1.04亿千瓦,理论可开发量约9795万千瓦。截至2025年7月底,云南全省发电装机容量16678.76万千瓦,其中绿色电力装机占比超90%,稳居全国首位。全国排前10位的水电站,云南有7座。全省水电装机超过83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
依托丰富清洁电力资源,云南正打造“电算协同”的低碳智算中心集群。在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一座“零碳智算中心”已投入运营:其大模型训练服务器直接接入绿电,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算力需求-绿电供给”的实时匹配,相比传统数据中心,能耗大幅降低,碳排放明显减少。
“云南的AI发展,必须立足‘人无我有’的禀赋。”余正涛认为,从比较优势看,云南发展人工智能具有明显的算力优势和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广阔。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云南依托全国领先的低价绿电资源,显著降低了算力中心运营成本,算力规模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随着云南省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深入发展,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的需求日益凸显。依托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云南正在深化建设“两亚信息大通道”,跨境物流、智慧交通、跨境电商、边境治理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余正涛认为,云南发展人工智能正当其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