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8 20:23:10 股吧网页版
追觅科技大举跨界胜算几何?批量IPO仍需谨慎
来源:中国基金报

  【导读】追觅科技“跨界”胜算几何?批量IPO仍需谨慎

  近日,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朋友圈发文表示,从明年底开始,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下饺子”般批量IPO。对此,有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目前,追觅科技各个业务公司有单独的IPO计划。

  “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太空采矿等领域的估值模型差异显著,分拆可避免业务协同性不足导致的估值折价。”9月28日,上海技术交易所智库专家张新原向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追觅科技将生态内业务分拆上市,是利用资本市场对不同赛道的估值差异,最大化公司整体价值。并且,公司可以通过独立融资缓解多元化业务的资金压力。

  从扫地机器人到天文观测设备,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跑车,追觅科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跨度拓展业务边界。然而,资本市场是否愿意为它的“批量IPO计划”买单?

批量IPO仍需谨慎

  最近,追觅科技频繁做出“跨界”动作。9月19日,追觅科技宣布即将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机。9月10日,追觅科技宣布成立天文BU(业务单元),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要打造人类的“天眼”。8月28日,追觅科技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首款产品定位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于2027年亮相。

  “上述领域尚处早期技术探索阶段,短期内更偏向战略噱头,市场需要评估其与核心业务的关联性及实际资源投入比例。”张新原向记者直言,追觅科技虽在电机技术上有积累,但在汽车、手机、天文观测等赛道,涉及复杂系统整合与安全认证,跨界成功案例(如小米)均需依赖多年的生态铺垫,追觅科技能否快速复制其成功模式尚存疑。

  实际上,尽管2025年上半年,追觅科技的营收规模已超出2024年全年总额,但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依赖于智能清洁设备(扫地机器人),其他跨界业务尚均处于前期投入阶段。

  “上述业务属于长期战略布局,短期内商业化难度大,应关注其具体技术路线与可行性论证。”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追觅科技在智能家电领域有着多年的硬件研发经验,但造车、航天等赛道则需要巨额资本、技术门槛极高,追觅科技需要明确技术路径与资源投入是否匹配。

  对此,张新原向记者表示,追觅科技分拆上市的风险在于:若核心业务(如清洁电器)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公司盲目扩张至造车、手机等高投入领域,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加剧公司财务风险。另外,小行星采矿等前沿业务更需长期技术积累,短期内商业化难度极大,需警惕“故事性扩张”对投资者预期的透支。

股权激励争议

  日前,有网友发帖爆料,疑似追觅科技要求员工跟投私募基金,并将跟投与淘汰机制挂钩。

  该名爆料者公布出一张疑似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的聊天记录,内容为“可能大家根本不会想到,追觅基金,今年也会成为募资额度最大的人民币基金,没有之一”。

  另外,上述爆料者公布了一张疑似追觅科技内部带有水印的群聊,截图日期为9月21日。群聊中Mamba表示“这个月还不能破零的继续汰换”,何嘉勰回复“收到”,并提及常新伟。

  公开资料显示,何嘉勰为追觅科技首席战略官,Mamba为追觅集团联席总裁、追创创投合伙人雷鸣的内部代号,常新伟是追觅品牌全球负责人。

  根据上述贴文公布的跟投规则:起投金额为1万元起,上不封顶。由人力资源部专员收集信息,组织员工与某主体签署委托协议,出资顺序为员工到某主体到员工跟投平台到主基金;离职处理方面,追创创投有权协调相关主体以较低价格购买员工权益,离职员工可申请保留份额,但无管理费和Carry优惠。

  目前,该帖已于9月24日被删除。9月25日,追创创投公开表示:从未制定、也绝不存在任何“强制跟投”的政策或规定。跟投机制始终遵循“自愿参与、风险自担”的基本原则,旨在激励团队更审慎地评估项目、更积极地投后赋能,建立长期、健康的激励体系。

  “若追创创投所言属实,则符合常规股权激励逻辑,即通过员工参与绑定利益、激励长期投入。”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若存在变相强制(如与淘汰机制挂钩)或通过代持规避监管,可能涉及《证券法》及《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自愿原则、合格投资者认定等问题。企业应公开跟投规则,避免信息不对称,保障员工知情权与选择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