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8日讯9月2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的“2025上海全球金融·资管年会”在上海陆家嘴隆重召开。在主题为《金融科技赋能资管的现状与未来》的圆桌论坛上,智能投研技术联盟(ITL)副秘书长、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发表精彩观点。他指出,中小金融机构应利用先进技术把长处做长,相比海外资管机构,国内资管科技投入仍有提升空间。
刘斌认为,金融机构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能视为单纯的IT成本,而应视为驱动业务增长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投资。机构高管应从战略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战略,以客户为导向、以业务为驱动,明确金融科技的投入方向和预期目标。
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刘斌指出,与大型机构比拼金融科技的资金投入规模并不现实,差异化和专注度才是制胜法宝。比如聚焦ESG投资、另类数据挖掘、跨境投资等某一细分领域,科技深度应用于这一特定领域。或服务高净值个人、家族办公室等某一特定类型的机构客户,科技应用围绕他们的特殊需求展开。
刘斌认为,中小资管机构应明确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利用先进的技术结合具体的场景,把自己的长处做长,这样才能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
国内资管机构在科技生态方面的建设近年已有明显提升,但刘斌指出,相比海外资管机构的成熟案例,仍有提升空间。
一方面,国内资管机构在金融科技的投入绝对值上还有较大差距,投入水平也参差不齐。海外头部资管机构,如摩根大通一年的金融科技投入可达170亿美元,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机构每年的投入也在数十亿美元量级。
另一方面,国内资管机构在人才储备方面还显不足。刘斌认为,资管机构要打破“投资”和“IT”之间的壁垒,着力培养和引进既懂金融业务又懂数据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并建立机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到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流程中。
提到贝莱德知名的阿拉丁系统,刘斌指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投资或风险系统,而是一个将前、中、后台打通的统一平台。所有资产类别、所有投资策略的风险都能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度量、模拟和管理,这确保了机构对投资组合有全局的风险认知,而不是零散的风险报告。所以,国内资管机构的金融科技建设要有平台思维、风控思维。
另外,刘斌表示,资管科技的投入不应局限于运营的视角,同时也要面向未来的业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