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近期多篇“温情公关文”遭到网友质疑后,创始人贾国龙又清空多个社交媒体账号。
9月28日,澎湃新闻记者搜索发现,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的小红书账号、微信视频号内容被清空;微博账号中最新动态发布时间为2024年;抖音目前仅保留了一条2024年9月30日发布的视频作品,内容为“大熊专访贾国龙”,谈及西贝餐饮成长史,称西贝是西北菜领域佼佼者、年营收达62亿等。
贾国龙此举被网友解读为与争议事件切割。
在预制菜风波后,近日,西贝多篇“温情公关文”再次引发热议。9月23日,西贝公众号发布文章《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因情节煽情,该文章被不少网友质疑“煽情炒作”,随后又删除了该篇文章。
当时,客服人员回应称,发布文章的公众号是企业的内部服务号,主要是给企业内部的伙伴阅读。此后又称“为避免顾客和员工遭受网暴”而进行了删除。
在与罗永浩最初的预制菜之争中,贾国龙坚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宣布西贝全国370家店全部开放。但在开放后厨探访2天后,贾国龙便以“兼顾服务效率和顾客体验”为由喊停。当时,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称西贝厨房探访是大型翻车现场,让顾客看到不少原料与菜品为预制的包装冻品,与大众认知中的菜品新鲜有一定差异。
9月中旬,一位餐饮公司老板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近期他所在的多个汇聚全国顶尖餐饮品牌创始人的群里,几乎都清一色地支持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这一现象背后,是餐饮从业者对预制工业化的普遍认同。另一位餐饮人士表示,现阶段争论预制菜的定义并无实际意义,贾国龙引发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菜品售价偏高却态度强硬。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型餐饮集团中,老板容易被内部“神化”,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并非个例。
在预制菜风波后,多位西贝门店的员工称受到了不小影响。有店长告诉澎湃新闻,舆论风波确实影响了生意,风波后的首个周末,客流下降约三成到四成。也有店员表示,网络舆论对生意多多少少有影响。除了客流承压外,也有门店称员工受到舆论风波的影响,情绪低落。
西贝在9月15日下午发布致歉信,称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西贝始终坚守严格的食品安全底线,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西贝全体伙伴已积极行动起来,就顾客关心的问题进行逐一改善,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致歉信还指出,2025年10月1日前,西贝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以下调整:西贝所有使用大豆油烹调的菜品,调整为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儿童餐吃光光牛肉焖饭牛肉酱,调整为门店现炒;儿童餐牛肉饼,调整为门店现做牛肉饼;儿童餐鳕鱼条,调整为门店原切大黄鱼,现炸现烤;烤羊肉串,调整为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猪排烩酸菜中猪排半成品,调整为生排骨,在门店现炒;酥皮肉夹馍卤肉,调整为生肉在门店现卤;手撕椒麻鸡,调整为生鸡在门店现煮;燕麦小米粥中的金瓜泥,调整为门店现熬小米粥,加入新鲜金瓜片熬制。
对于此次贾国龙的清空个人账号举措,有分析指出,这意味着贾国龙此前通过个人IP绑定品牌的策略失败。未来,贾国龙能否带领西贝从“危机公关”转向“实质性变革”,将是品牌能否重生的关键。
CTR央视市场研究总经理虞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创始人IP应该围绕产品价值和用户痛点展开,通过内容输出强化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而避免输出过多个人的情绪。西贝品牌重塑的关键还是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真诚地对待消费者,用过硬的服务和产品体验证明品牌价值,通过公开透明的沟通,重新建立消费者的信任。
资深连锁产业专家文志宏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创始人IP形象打造是近年企业常见做法,实则为“双刃剑”,用得好可助品牌传播,用得差或创始人行为失当则易伤企业,此次西贝事件便是典型反面案例。该事件发酵约20天,多次公关“翻车”,既冲击西贝品牌形象,也显著影响其经营。
“西贝的核心关键在于真正理解并尊重消费者,以及对消费相关事项的认知、知情权,以及食品健康安全需求,而非仅凭企业自身想法行事。”谈及西贝品牌“重生”关键,文志宏提出三点:其一,企业决策团队需理性系统复盘事件,找准核心症结,此前“翻车”源于对事件判断不准、未触及本质;其二,重新厘清品牌核心价值与发展方向,明确预制菜是否必要,并非因舆论就全盘转向现炒,消费者核心诉求是“知情权”,而非禁止预制菜;其三,在厘清前两点基础上,向公众诚恳道歉,清晰说明未来方向(如预制菜是否使用、如何公示),避免重蹈此前道歉不真诚引发吐槽的覆辙,也便于消费者后续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