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一枫)9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安徽“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安徽从“十三五”末的3.87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06万亿元,连续跨越4万亿、5万亿两个台阶,预计五年增量达到1.4万亿元。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介绍,“十四五”期间,安徽主要指标在全国位次前移,区域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对外投资、境内上市公司数等稳居全国前10位、均居中部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市场经营主体数、人民币贷款余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年均增速位居长三角地区第1位。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我们进入了经济大省的行列,也相应作出了更多的贡献。”陈军说。
科技创新进军全球竞争前沿
近年来,国家许多“压箱底”的战略科技力量汇聚长三角区域,其中不少在安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安徽聚焦“四个面向”开展技术攻关,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加速涌现。
陈军介绍,“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本源悟空”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东方超环”创造“亿度千秒”新的世界纪录,“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这些都能代表国家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掰手腕”。
同时,安徽坚持把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国家队”摆在突出位置,合肥国家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地位不断夯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和在建大科学装置数量翻番,五大研究院组建运营,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加快推进,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获批,这些都有力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地位。
在突出“企业主体”优化创新生态方面,安徽省委、省政府高规格举办“日新:江淮科创沙龙”,促进信息共享、思路碰撞、前沿洞察。与“十三五”末相比,当前,安徽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7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长7.6倍,超八成的研发经费和科技攻坚项目、超九成的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由企业牵头。
现代化产业体系迭代升级
突出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安徽不断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秀率居全国第3位;汽车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奇瑞集团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并成功上市。
“我们突出前瞻布局、创新策源,推动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陈军表示,安徽超前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布局建设合肥量子科技、芜湖低空经济等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量子产业集聚相关企业100余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全国首个可训练万亿级参数规模的国产化算力集群建成运营;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获批建设,低空经济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2024年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3.6%,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安徽加快推动煤电、钢铁、有色等领域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步伐,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个,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个,创建国家绿色工厂311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传统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聚焦机制活、急难要、产业兴、环境优,安徽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做好‘融合’文章,扎实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说。
据介绍,截至目前,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突破1640亿元,通过赋权职务科技成果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业市值超过120亿元;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第五代动态存储芯片、无介质空中成像等突破性技术和产品涌现。
用市场的逻辑想事、资本的力量谋事、平台的思维干事、生态的理念成事。安徽建机制、聚要素、促落地——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出口量全国第1;显示驱动芯片市占率全球第1,DRAM存储器产能全国第1;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升至全国第5;量子科技产业集聚度稳居全国首位,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一方阵。
此外,安徽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一流产业生态的重要内容,创造了“近悦远来”的金招牌。“十四五”以来,长鑫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大众科技研发中心、合肥国显8.6代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等一大批百亿级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超过3.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