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底广州地铁“破700”之后,深圳地铁运营总里程9月28日突破600公里。
在此之后,广州多条城际铁路及地铁将于明天开通运营,东莞地铁1号线有望于年底开通运营,深港西部铁路和香港轨交北环线等正按计划推进,多条跨广东城市、跨深港两地轨交建设齐头并进。
一位华南智库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正加速扩张成网,将助力区域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重塑城市空间与产业格局。
深圳地铁迈入600公里时代
今天上午,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6号线支线二期正式开通。至此,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609.6公里,继续位列全国第五;线网密度达0.305公里/平方公里,稳居内地城市第一。
作为经济总量全国第三、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的超大城市,深圳地铁客运强度长期居高不下,对新建地铁的需求强烈。
根据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的8月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深圳地铁进站量达16948万人次,客流量达30013万人次,两个指标稳居全国第三;客运强度达1.63万人次/公里·日,连续21个月位列内地城市第一。按年看,深圳地铁的年累计客运强度达1.50万人次/公里·日,也长期位居全国第一。
2025年以来,深圳地铁客流继续显著增长。1~8月,全线网日均客运量达894.79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7.1%;单日客运量破千万累计达52次,其中8月20日至29日,首次实现连续8个工作日客流破千万。8月进站客流相比去年同期增加904万人次,相当于每天增加30万人次坐地铁。
深圳地铁客流持续猛增,首先源于常住人口的大幅增长。2024年底,深圳社区登记总人口为2237.88万人,同比增加74.11万人,常住人口增量居全国第一。其次,得益于深中通道开通和深港跨境出行火爆。前者使得珠江西岸的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居民,可以很便捷地往来深圳;后者即近两年来持续升温的“港人北上”热潮。
地铁客流是城市经济活力的直接体现,经济活跃、人口增长反过来又会推动地铁建设需求。今年底,深圳还将迎来4条地铁新线投入运营。这些线路的集中开通,将进一步提升深圳轨交网络的覆盖密度和运营效率。
当前,深圳地铁五期还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2030年前后全市轨交里程有望突破800公里。其中部分线路将连接相邻的东莞、惠州和香港,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网络。
大湾区轨交加速成网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近日透露,目前深莞两地正推动深圳地铁10号线东延、11号线北延与东莞3号线衔接,6号线支线北延与东莞1号线衔接,建成后可实现深圳与东莞凤岗、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地的轨道连通。同时,连接深圳与惠州的深大城际铁路正加快建设,地铁线路也在谋划当中。
作为深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深圳地铁外连莞、惠是顺理成章。事实上,不只是深圳都市圈,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在朝着“轨道上的大湾区”迈进。而这背后,是人口持续流入和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
早在15年前,中国第一条跨市地铁——广佛地铁就已开通运营。2024年,广州地铁开通3号线东延段和11号线,大湾区首条地铁环线成型。全年,广州地铁线网单日总客运量刷新历史纪录,达1220.2万人次;“地铁+城际”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截至今年8月31日,广州地铁线网日均客运量已达914.7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98%。
明天,广州东环城际、琶莲城际和广惠城际北延段将开通运营,广州地铁13号线二期、14号线二期也将同步开通运营。其中,东环和琶莲城际铁路将撑起湾区城际环线脊梁,使大湾区城际铁路实现由“线”到“网”的飞跃。
近日,东莞地铁1号线开启试乘。如一切顺利,将在年底开通试运营。这将是东莞时隔9年迎来的第二条地铁线路,也将成为广东的又一条跨市地铁。根据规划,东莞地铁1号线二期将往西延伸,与广州地铁5号线接驳,三期将与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接驳。届时,这条线路将串联起三座万亿GDP城市。
而在香港方面,根据港铁公司(00066.HK)2024年业绩报告,全年总收入600.11亿港元,按年升5.3%;纯利157.72亿港元,按年升102.6%。其中,地铁和轻铁运营业务盈利可观,而超强的客流量是这两大业务持续盈利的关键。记者查阅该公司2025中期报告发现,今年以来相关业务保持增长势头,尤其是高铁香港段增长显著。
根据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日前发布数据,广深港高铁自2018年9月23日全线开通以来,跨境旅客超1亿人次。截至9月25日,广深港高铁今年累计运送跨境客流达2287.2万人次,同比增长16.3%。
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日前在网志中透露,香港轨交北环线主线将于本周举行启动典礼。这条线路将通过支线跨深圳河与深圳市福田区相连,主线与支线同步推进,目标是在2034年或之前同步开通。此外,特区政府正全力推动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已就项目香港段邀请承建商及营运商提交意向书。
重塑大湾区产业格局
前述智库专家认为,随着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等地规划的多条轨交线路陆续从蓝图变成现实,“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实现。而这将有力加强大湾区的城市交通联系,重塑产业乃至人口布局。
未来,广州、深圳地铁有望通过东莞连成一体,并向香港、惠州延伸,形成全国最大的地铁网络。这将使得大湾区城市之间的通勤成本、时间成本显著降低,给企业选址带来更大的主动权。而高效的交通将引导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大湾区内部快速流动,更加充分释放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潜力。
拿深圳都市圈来说,深圳是中国重要的科创中心城市,东莞是制造业重镇,惠州则土地资源雄厚,三地资源互补,人口流动频繁。跨市地铁不仅将给三地居民带来“同城生活”的便利,也将重构都市圈的空间逻辑和产业逻辑。同时,向北与广州、向南与香港轨交网络连接,又能加强与广州都市圈及香港的联系,必将大大促进香港-深圳-东莞-广州这条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
再比如以广州为核心的多条城际铁路,它们不仅将大幅缩短区域内外的通勤时间,更将进一步密切广州与东莞、惠州、佛山、肇庆、清远等周边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使这些城市从“一小时生活圈”向“一小时产业链”发展。
9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根据同步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涉及技术要素、土地要素、人力资源要素、数据要素、资本要素、资源环境要素等六大领域,将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专家认为,大湾区轨交网建设可望为这项改革的推进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