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是长远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电力转型挑战的有效举措。当新能源未来装机规模目标再次上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面临一场关键考验。
未来,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更是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近日,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在广州白云落幕,此次大会是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的一次正式亮相——作为全国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创中心依托国家级平台优势,协同新型储能领域产学研用创新资源,能为各类生态伙伴提供从行业咨询、协同创新攻关、检测认证与中试、规模化实证到成果转化孵化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国创中心主任姜海龙表示,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新型能源体系优化配置的关键枢纽,新型储能也成为催生能源新业态、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技术装备。
筑牢全国储能“桥头堡”
国创中心落地广东以来,便以技术创新与产业赋能双轮驱动,助力广东成为全国新型储能发展的“桥头堡”。
截至目前,国创中心已在广州白云、佛山顺德、清远清新等多地布局规划15个实证基地,其中顺德200MW/305MWh项目、白云20MW高压直挂构网型项目等4个入选国家能源局示范项目,总规模超1600MWh。
国创中心在助力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建强国创中心+服务产业发展”双向发力,目标通过三年时间将国创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平台,助力广东省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高地。
与此同时,大会还释放了一个关键信号,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方面正迈出关键一步,这不仅将进一步巩固广东省在全国乃至全球绿色能源领域的枢纽地位,也体现了全球能源转型离不开中国方案。
国创中心联席总裁陈建福表示,中心建设了中试基地,可以协同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共享平台,减轻中小企业投入。“我们在白云建设了全球领先的系统级实证平台,支撑生态伙伴的大容量、高电压储能装备进行挂网实证和涉网能力验证。”这将进一步强化广东对储能中小企业的集聚与培育能力,夯实“桥头堡”的产业基础。
过去,新型储能多作为新能源消纳的“辅助工具”。如今,它已成为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核心抓手”。
清华大学兴华讲席教授王雄飞进一步指出,构网型储能是塑造新型电力系统未来的关键。以内蒙古额济纳工程为例,25兆瓦构网型储能系统稳定了100%新能源电网,实现从并网到离网的无缝切换,解决了单回架空线脱网后的孤岛运行难题。
“这要是放在以前,没有储能支撑根本做不到。”王雄飞表示。
储能发展全链条协同
“单一化的储能产品,难以满足全球多元化场景的适应性需求。”国创中心联席总裁李义涛点出了产业“单打独斗”的痛点。
事实上,这也是大会所传递出的清晰信号:唯有技术、资金、政策、市场全链条协同,才能让储能产业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链条协同”发展。
“我们正在推动构建新一代全场景储能电池研发模式,以储能场景需求为引领,通过系统解决方案精准定义产品参数,再通过生态链协同驱动核心电芯技术创新。”李义涛在会上提到了技术协同的路径。
在这种模式推动下,国创中心在此次大会上联合22家生态链企业签约,覆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前沿技术路线。
国创中心副总经理刘石表示,中心在联合创新层面充分发挥“联盟型”创新——与超级电容龙头企业合作研发低成本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与东阳光、松山湖实验室合作研发凝胶态电池储能系统,大幅提升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与南方电网合作,推出全球首个“市电+在线储能主供”应急保供电产品方案,取代传统的“柴发+市电”方案,计划在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保供电中应用,未来该套方案将应用于更多大型活动,催生储能发展的新业态。
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除了技术端之外也需要资金端的保障。国创中心构建了天使基金、综合基金、产业基金等多层次基金体系。其联合广州市、白云区设立天使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与省级基金合作设立综合基金,聚焦储能细分领域,补链、延链、强链;组建重大项目产业基金,投资储能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其已完成广东海四达钠星技术有限公司等3个项目股权投资,广州市新型储能创业投资基金也在加速推进。
广东储能产业的核心优势还在于政策保障。省、市、区工信部门正与国创中心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省工信厅统筹指导,广州市、白云区靠前服务,定期协调解决国创中心发展诉求。同时,广州市白云区更是出台“新型储能十条”,从研发补贴、场地支持到人才政策,全方位为企业“减负”。
此外,国内市场的“示范先行”与国际市场的“抱团出海”进一步推进储能市场的协同。
在国内,国创中心抓好“用户侧”,大力拓展工商业园区、光储充电站、数据中心、5G基站等多元化场景,推动用户侧多元化场景配置新型储能,同时协调广东电网、深圳供电局做好并网接入、蓄冷电价执行工作,以应用牵引我省储能制造业发展。
在海外,东方电子副总经理张驰介绍,“东方电子正跟随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划分八大区域,建立四大海外运营中心,服务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也将携手国创中心开拓更广泛的海外区域市场。”
陈建福则强调,当前产业出海,正面临“技术差异化壁垒”与“合规与认证体系复杂”的双重考验。国创中心正筹建未来电力系统国际标准倡议组织,推动中国智慧电网方案转化为IEC/IEEE/ISO国际标准。同时,还将结合产业实践与观察,发挥“场景牵引-协同创新-检测认证-标准输出-生态聚合”的全链条支撑价值,助力生态伙伴全链出海。
姜海龙表示,我们期待更多企业一起参与,在国家级创新平台上,携手突破新技术、探索新场景、提出新方案,共同构筑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储能产业新业态,打造中国标准、中国方案、中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