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WDCC 2025智能设计论坛”上,上海创智学院智能设计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据悉,智能设计创新中心面向人工智能与设计学科的交叉前沿,将进一步推动信息设计、交互设计和工业设计等方向的深度融合,为学科研究和产业转化搭建平台。未来,这一中心将通过聚合教育、科研与产业资源,推动智能设计研究与实践不断拓展。
当日,3份重磅报告集中发布,全面展示了服务设计在公共治理、产业发展与社会转型中的前沿探索。其中,《公共服务设计上海行动2025》成为全场焦点。
这一《行动》从全球视角出发,探索服务设计在生态永续、社会包容和城市韧性建设中的应用,并提出三条未来发展路径:深化数字化转型,从“有用可用”迈向“好用爱用”,到2030年实现AI驱动的主动服务;弥合数字鸿沟,把“数字包容”作为核心指标,推动适老化设计、社区数字支持和家庭反哺机制;构建开放协同生态,从“政府提供”转向“社会共创”,通过公众参与渠道升级、公共服务API平台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打造高效、包容、共建的公共服务体系。
“设计和艺术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设计在于改变,艺术在于唤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同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娄永琪教授介绍,11年前,同济设计创意学院前瞻性地“拥抱算法设计”,推动设计学科主动介入科学前沿;今年又通过将设计重新整合为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促进两种思维相向而行。这一系列探索,展现了同济设计在创新浪潮中始终走在前沿的担当。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特聘教授胡飞系统介绍了学院在智能设计学科建设上的创新实践。自2016年起,学院积极引进跨学科人才,目前非设计背景师资占比达40%,形成鲜明交叉特色。学院构建了从本科双学位到博士的贯通式培养体系,将人工智能从学科前沿方向发展为赋能整个学科的创新底座,并与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持续推动人机协同的智能设计创新发展。
此外,“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公共服务设计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这一实验室将推动服务设计与数字化、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探索智慧城市、生态保护和公共治理的创新路径,为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