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宁)近日,山西省吉县苹果“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启动会在临汾市财政局隆重举行,这一项目的落地,标志着金融工具与特色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三晋大地迈出坚实一步,将为吉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乡村振兴插上金融翅膀。
政策护航筑牢产业根基
作为农业大省,山西省始终将特色农产品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山西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2024年印发《关于开展苹果期货价格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探索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构建市场化风险分散机制。
据悉,山西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保费补贴支持,要求市县财政配套联动,形成“省级引导、市县跟进、市场运作”的资金保障模式。在吉县项目筹备过程中,省财政厅和农业农村厅领导多次赴当地调研,结合苹果产业规模、农户投保能力等实际情况,指导制定个性化实施方案,确保财政资金和农业政策精准滴灌,让果农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财政支持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要通过市场化机制撬动更多金融资源,让农民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有底可托’。”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表示。
参与项目的太平洋产险山西分公司,结合吉县苹果生长周期和市场规律,推出了针对性的保险方案。方案参考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苹果期货价格设定合理的“目标价格”,约定在苹果收获季的保险周期内,期货收盘价的平均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照差价进行赔付,项目覆盖从收获到销售的关键期。
“我们参考了近5年吉县苹果的平均售价和郑商所苹果期货价格的相关性,结合今年的生产成本,参考苹果期货合约价格,合理设定目标价格,保障周期3个月,覆盖收获和主要销售周期。”太平洋产险山西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兴明介绍,方案进一步优化设置了“触碰保障+超额补贴”两档,农户可根据种植规模和个人需求自主选择,项目保费由省市县财政、郑商所等共同支持80%,农户仅需承担20%,大大降低了果农的负担。为提升服务效率,太平洋产险还完善了线上投保平台“E农险”,果农通过手机就能完成信息填报、保费缴纳和理赔申请。“过去买保险要跑好几趟,现在在家点点手机就行,理赔进度还能实时看,太方便了。”吉县文成乡果农白保荣在培训现场体验后连连称赞。
期货市场深耕一线
作为项目具体实施单位,银河期货联合新湖期货、国贸期货等凭借在期货领域风险管理的丰富经验,成为连接期货市场与田间地头的重要一环。自今年5月份开始项目筹备,银河期货组建了由产业服务、“保险+期货”骨干组成的专项团队,多次深入吉县苹果主产乡镇开展调研,足迹遍布20余处果园。据悉,该项目是郑商所在山西省支持的唯一苹果“保险+期货”县域覆盖项目,预计将为吉县2.93万亩果园、2000多农户的4.69万吨苹果,提供3.85亿元的风险保障。
“我们的团队跟着果农看果园,和乡镇干部、合作社带头人座谈,就是要弄清楚果农最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银河期货项目负责人介绍,针对吉县苹果“产量相对稳定、价格波动影响大”的特点,团队创新设计了“风险转移+触碰锁定”的运作模式—由保险公司开发苹果价格保险产品,农户投保后,保险公司通过期货公司买入相应的期货期权产品转移风险,其中加入合理的触碰锁定,最终形成“农户保障收益、保险稳健经营、期货管理风险”的闭环。为让农户了解、认可这一模式,银河期货和太平洋产险联合当地主管部门开展了多场次的业务培训,用“参加价格保险后,苹果跌了能赔多少”“每亩交115元保费,能保有什么样的保障成效”等直白案例,让“保险+期货”从专业金融术语变成果农能理解的“定心丸”。启动仪式当天,多位参保农户表示“搞懂了原理,愿意尝试”。
郑商所作为项目的重要支持方,对项目提出了“规范、透明、可持续”的要求。在前期沟通中,郑商所强调要“确保农户真实参保、数据真实可靠、风险真实对冲”,并要求建立定期报告机制,及时反馈项目进展和风险情况。
“‘保险+期货’的核心是通过期货市场分散风险,必须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运作。”郑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郑商所将为项目提供价格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推动项目经验的总结提炼,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吉县经验”。今年也是郑商所开展“保险+期货”第十年,十年来,支持开展项目250个,支持保费8.1亿元,总保费约19亿元,覆盖全国16个省级行政区域160个品种主产县域。临汾市吉县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这里不仅是山西省发展特优产业的南果基地,还是全国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2024年郑商所在吉县首次实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成效良好。希望2025年项目各方通力协作,为吉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智慧”和“期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