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明确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国家自主贡献是《巴黎协定》下各国根据各自国情和发展阶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作为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中国角的启动预热宣传环节之一,在2025“低碳中国行”暨气候行动周系列活动近日在桂林举行。
本次桂林站活动以“电护青绿低碳同行”为主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作为服务保障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及港澳地区电力供应的能源央企,南方电网公司围绕桂林漓江核心景区近零碳示范区“零碳七景”建设目标,正在从能源结构优化、电网运营升级、数字技术赋能等维度探索“电力+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南方电网工作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南方电网正在以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零碳坚强电网和以500千伏桂北站为中心的220千伏链式或环型网架,保障桂北风电群全额消纳,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目前,220千伏冬田储能电站已投用,灌阳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型储能项目稳步推进,实现多时空能源灵活协同调配。截至目前,桂林市非化石能源装机达638万千瓦,装机占比提升至87.7%,电力碳排放因子大幅降低,为零碳漓江筑牢能源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广西桂林阳朔供电局兴坪供电所了解到,兴坪供电所年减碳量达62.68吨,相当于1.38万棵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南方电网公司正在规划建设110千伏胜景景观融合零碳数字化变电站,漓江核心景区13处跨江线路整治完成。
“高频高阶网络矩阵碳排放测算是难点,为此我们正在建设广西首个电碳监测平台,研发新型电力系统下需求侧资源智能聚合技术,建成广西首个零碳虚拟电厂。”南方电网广西公司对记者表示,该公司上线“碳电寻源”系统,为1.4万余电力市场用户提供“数字碳账单”,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如今,9月的漓江波光粼粼,核心景区近零碳示范区悄然焕新,其中广西首座近零碳、智能化配电房正以电气设备零碳排放为景区赋能。
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上,南方电网公司联合60余家单位组建桂林零碳绿电联盟,构建绿电产业生态圈,促成清华大学、国电投等13家单位签约合作。首创购、售、输配电三方绿色电力交易模式,实现大河背岛330户居民、民宿、酒店及农业用户绿电全覆盖,打造南方电网服务区域首个“零碳村”;政企协同推动漓江核心景区1200艘电动竹筏完成“油改电”,每年减少碳排放2493吨,相当于70公顷红树林年碳汇量。
据悉,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自2022年起发起“低碳中国行”暨气候行动周活动。本次桂林站活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南方电网公司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