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丁蓉)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见》制定了产业未来10年三个阶段发展目标。
红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此次《意见》突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强调新技术对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对就业冲击、安全风险等问题出台了应对方案,为行业未来发展扫清障碍。”
李奇霖认为,在技术基础端,《意见》针对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难题,提出了详细的应对措施。
“一是对于模型原创能力不足问题,《意见》提出‘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和模型基础架构创新’‘积极推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协同发展’,把加强模型的创新作为提升基础能力的首要任务。同时,《意见》还提到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建设,强调汇聚社会各界资源对提升模型开发能力的重要性,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探索普惠高效的开源应用新模式,在国内创造良好的开发生态。二是对于数据资源问题,《意见》提出‘推动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版权内容依法合规开放’,旨在通过开发公共数据资源,解决行业数据不足的问题,并提高公共数据的利用率。针对企业、个人等其他数据,鼓励探索通过成本补偿、收益分成等方式来获取使用。《意见》也指出,要‘培育壮大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产业’,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标注、数据合成等需求,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三是对于快速增长的算力需求,《意见》提出‘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和工程落地’,在算力供应上游,继续加大人工智能芯片的技术攻坚,减少行业对海外芯片的进口依赖;在算力供应下游,从全国层面优化智算资源布局,加大数、算、电、网等资源协同,促进供需匹配,通过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发挥‘东数西算’作用、鼓励发展算力云服务等措施,提高算力供给。”他表示。
在应用端,李奇霖认为,《意见》多次提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并详细阐述了相关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应用规划,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从以研发为主的阶段,进入广泛的技术成果转化阶段。
“国内人工智能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在智能驾驶、电商购物、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都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当前行业已具备一定的技术转化条件,《意见》指出,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一方面,应用落地可以推动社会生产进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另一方面,推进成果转化可以让企业技术加速实现价值创造,产生正向收益,促进行业正向循环。《意见》也强调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应用试错容错管理制度,推动关键重点场景有序开放,推进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等。”他表示。
在创新消费方面,李奇霖认为,《意见》中重点提及“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提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激发新型消费需求,突破消费增长空间。
他表示,从消费场景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都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依托大数据与算法驱动能力,可以实现场景嵌入、情感互动和价值共创的转变,提供更加高效、重体验、重情感的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分层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从消费业态来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智能终端的需求大幅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其中AI驱动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以及车联网服务等新消费生态成为增长的主要因素。伴随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产生的新产品、新形态,已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在促进就业方面,李奇霖认为,《意见》妥善处理人工智能与就业的关系,顺应技术普及,扩大就业岗位。
“长期以来,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此次政策提出从三个方面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一是要‘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二是利用人工智能产生的新业态,‘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三是‘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方向倾斜,减少对就业的冲击’。”他表示:
他进一步说,从历次技术革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来看,短期内新技术应用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挤出效应,淘汰部分低技能岗位,但长期来看,科技革命会直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催生出众多新职业,实现社会总体就业量的扩张。在本轮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中,虽然部分传统岗位面临被机器替代的风险,但也会催生出大量的新职业需求。例如,在技术模块化与平台经济的协同作用下,以人工智能大模型OpenAI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已孵化出超过200种新型职业,涵盖模型微调师、对齐工程师等细分领域。因此,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培训,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人才需求,是化解技术进步与就业市场矛盾的主要方法。《意见》指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以增加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人才供给,帮助劳动者掌握新工具、适应新业态,正确引导人们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共同推动社会正向发展。
李奇霖认为,此次发布的《意见》把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作为重要发展指标,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从技术研发为主导的阶段,全面进入与经济社会领域深度融合的新时期。未来,围绕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制定、企业投资、市场开放等方面将会有更多政策落地,持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