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铃策略”配置思路生变
基金经理积极更新投资框架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反弹逐渐向纵深演绎,以科技为主的成长风格占据了市场主流,也使得2022年以来持续表现的红利资产稍显逊色。以“红利+小微盘”构建的“杠铃策略”正面临新的挑战。
对此,一些受访基金经理表示,红利资产仍是长期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选择和配比都要更加精细。“要结合基本面和估值的情况,找到非对称风险收益的机会。”一位基金经理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短期震荡看长做长
随着反弹持续和市场风格变化,红利资产的优势有所弱化。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4日,全市场主动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近一年净值增长率几乎全部为正,平均净值增长率均超过50%,分别为55.26%和54.15%,其中数字经济、北交所、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方向主题基金的净值涨幅居前,而红利相关的主动基金平均回报为19.31%。
红利资产的配置价值是否发生变化?对此,一些基金经理认为,短期有所减弱,但中长期来看依然突出。
民生加银红利回报混合基金经理邓凯成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今年以来,红利投资可能在其中较长一段时间内面临逆风。“核心原因在于利率由快速下行转入低位震荡后,资产荒的情况有所缓解。同时,科技领域的产业关注度兴起,全球AI需求爆发已从预期走向现实,A股部分科技产业主线逐步清晰,参考2013年至2015年或2019年至2021年的行情,清晰的产业主线会吸引部分资金抱团,淡化对于防御资产和红利资产的配置。”邓凯成表示,展望未来,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全球经济各项不确定性仍未消除,红利资产依然存在配置价值。
易方达红利混合基金经理包正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风格更为多元,结构性机会更活跃。在此背景下,红利资产的配置价值并未削弱,反而与成长板块形成良好的互补。嘉实红利精选混合基金经理陈黎明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随着大部分行业逐渐度过资本开支高峰期,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会持续提高,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红利资产的需求有望持续提升,继续看好红利资产的长期表现。
策略生变框架迭代
红利资产的表现直接影响到了过去两年走红市场的由“红利+小微盘”构建的“杠铃策略”,应如何改进这一策略?
对此,陈黎明表示,过去两年,资产只要有不错的股息率都会有估值提升,但部分资产并不严格符合红利的属性。现如今靠红利概念获得上涨的“+红利”行情或已结束,预计未来会进入到“红利+”时代,即红利依然是长期有效的基本面因子,但红利资产的表现会出现较大的分化,要结合各个资产自身的行业和公司具体情况,选择更好的细分方向。
“在经济复苏初期,小微盘股往往因盈利弹性高、对政策和需求变化敏感,能更快地受益于经济改善,实现价值重估。小微盘股提供进攻性,红利股提供防御性,两者结合所构建的‘杠铃策略’有望降低组合波动,在震荡市或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要根据自身风险收益偏好、市场情绪和流动性等灵活调整。”陈黎明说。
邓凯成表示,经济复苏可能会对“杠铃”两端产生不同影响。对于红利板块而言,随着经济复苏,市场风险偏好和利率环境可能会走向利空类债红利板块的方向,因此在配置上可以向具备一定景气优势和估值弹性的泛红利品种进行扩散。对于小微盘而言,在“流动性驱动”向“基本面驱动”的市场变化中,小微盘内部将出现分化。因此,在红利侧应当坚持中长期分红稳定性、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韧性;对于小微盘则应该侧重盈利可验证、现金流转正、治理透明的专精特新与细分龙头,同时严格控制流动性风险并控制个股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