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降息周期中的“中国时刻”
当前,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转变:一方面,部分长期制约市场的“估值天花板”正在逐步消除,使得外资对中国的风险定价更为清晰;另一方面,中国资产在全球配置中处于低配,结合较低的估值水平,均为长线资金提供了布局机会
美联储9月降息“靴子落地”。这不仅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再次进入宽松周期,更成为国际资本重新进行配置资产的转折点。多家外资机构一致认为,随着美元预期走弱与流动性环境改善,中国资产正迎来价值重估的窗口。
从人工智能、创新药到先进制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产业主线正吸引全球资本加速布局。当前,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配置逻辑已从“要不要投”转向“投什么”,一场围绕中国核心资产的全球再配置大幕正徐徐拉开。
中国资产迎来有利外部环境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至4.25%。多家机构认为,这为中国资产的持续上涨提供了有力的外部环境。
FXTM富拓特约分析师黄俊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美联储降息所带动的宽松周期,可能至少会延续到年底,这为中国股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联储开启了一轮新的降息周期,这一信号将对全球市场情绪和投资决策产生深远影响。”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安昀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
安昀认为,随着美联储降息,美元很可能会继续走弱,这将利好风险资产和大宗商品。全球市场有望从“宽松交易”逐步转向“复苏交易”,随着降息周期的展开,市场焦点将从短期流动性改善转向经济复苏预期。
摩根士丹利基金发表公开观点认为,短期而言,市场对此次降息的定价较为充分,对市场的直接刺激作用可能不大,但中长期的影响仍不容忽视。降息周期的重启对中国资产的资金面形成利好,有利于海外资金回流A股及港股市场。
外资公募宏利基金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显现边际走弱迹象,叠加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关注度提高,预计美国将逐步进入降息周期。随着市场进一步对美联储独立性风险进行定价,本轮降息幅度有可能超出当前预期。在此背景下,美元中远期步入下行周期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美元的走弱也有望推动全球资本再平衡,外资回流A股与港股的需求预计将显著增强。”宏利基金称。
全球投资者配置意愿显著提升
近期,中国资产显著走强。截至9月24日,纳斯达克金龙指数下半年以来上涨17.57%,跑赢纳斯达克指数。
与此同时,多只在美上市的中国股票ETF也迎来强劲的资金净流入。富途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中国海外互联网ETF-KraneShares资产规模为95.53亿美元,相较于上半年末的63.74亿美元增长49.87%;MSCI中国ETF-iShares资产规模为83.09亿美元,相较于上半年末的63.95亿美元增长近30%;中国大盘股ETF-iShares资产规模为69.48亿美元,相较于上半年末的62亿美元增长12%。
“从去年开始,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态度出现了明显变化。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重新认识到,中国在各行各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正是这种认知上的重要转变,驱动市场对中国资产进行了相对全面的价值重估。”惠理集团投资组合总监盛今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
沪上一位外资基金公司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当前,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正在发生积极转变:一方面,部分长期制约市场的“估值天花板”正在逐步消除,使得外资对中国的风险定价更为清晰;另一方面,中国资产在全球配置中处于低配,结合较低的估值水平,均为长线资金提供了布局机会。
该外资基金公司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今年以来港股的上涨,正是国际资本回流中国的明确信号。由于港股市场拥有进出便利、由外资主导定价等特点,其走势回暖被视为全球资金重新配置中国资产的先导指标。尽管企业盈利复苏尚待时间验证,但不少长线投资者认为,中国市场的阿尔法机会在全球范围内比较难得,尤其在科技、高端制造等战略领域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当前,海外机构投资者正在持续增配A股,反映出国际资本对中国政策改善和估值修复空间的认可。美银基金经理调查也显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正在上升。”联博基金市场策略负责人李长风称。
聚焦中国核心竞争力资产
在多家外资机构看来,此次外资回流不再是简单的“抄底”,而是对一批代表中国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资产进行战略性配置。
“当前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配置逻辑正从‘要不要投’转向‘投什么’,高度集中于三个充分体现中国核心竞争力的投资主线。”盛今称。他表示,这三大主线并非短期主题,而是基于产业趋势、国家战略和全球分工变化的长期浪潮:
一是人工智能。AI产业的价值金字塔中,底层是生成式AI应用(如ChatGPT),中层是算力与芯片(如英伟达),但通常被认为具备较深护城河和较高价值密度的,或是顶层的云服务平台。在AI时代,大量的复杂计算任务依赖于云端,这些早已完成基础设施布局的巨头迎来了价值重估机遇。
二是创新药。中国创新药板块的崛起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正逐步进入“开花结果”的商业化阶段。当前,中国药企的研发成果正通过授权出海等方式被全球市场定价,其潜在的价值释放空间受到市场关注。
三是先进制造。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正在从“成本领先”转向“技术领先”和“集群优势”。除了已具全球竞争力的高铁、5G通信、特高压电网等领域外,下一个爆发点可能是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和规模化量产,有望在中国率先实现,并可能带动整个高端设备制造产业链的升级。
安昀认为,从中长期视角看,AI创新领域仍具备诸多积极的产业化进展。他预计,算力板块在2026年至2027年间有望继续保持高景气度,因此将持续关注算力技术的迭代进程以及应用端的创新,并在相关领域中深入挖掘具备阿尔法收益潜力的投资机会。
“今年以来,‘出海’已经跃升为市场的核心逻辑之一。中国制造业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在全球市场份额上持续扩大,产业升级也在稳步推进。因此,我们长期看好具备出海能力的优质制造业企业。”安昀称。
安昀还表示,总体来看,中国企业发展路径呈现“先产品、后文化,先低端、后升级”的演进特征。早期优势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随后逐步向消费与服务领域拓展。当前,中国企业在多个制造业领域已建立起全球竞争优势,并在众多细分领域涌现出一批全球冠军。
“当前,市场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期,政策层面率先发力,盈利底已基本明确,中国制造的优势持续凸显。科技、文化消费、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均可见到部分中国企业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展现出较强的成长潜力,值得长期看好。”摩根士丹利基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