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特区政府对科创发展的持续深耕与大力扶持下,当地科创氛围日渐浓厚,资金、人才、项目正形成集聚效应。证券时报记者观察到,内地VC/PE(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然成为这场科创浪潮中的“赶潮人”:一方面,众多投资人正紧锣密鼓筹划赴港申请牌照、设立基金;另一方面,香港科创生态持续完善,高校的创新资源、引导基金的资本支持等多方联动,为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从募资布局、项目投资,到助力企业出海,内地创投机构布局香港的逻辑虽各有不同,但都在为行业开辟新的发展赛道。
内地VC/PE机构
赴港设公司热情高涨
华南一家几十亿元规模的VC机构募资负责人吴爽(化名)今年始终为一件事忙碌——在香港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香港这两年发力科创,还推出了引导基金,我们想来实地探探机会。”吴爽向记者解释道。
记者近期与业内人士交流发现,今年已有不少内地一级市场VC/PE机构将香港纳入布局清单:有的在港申请牌照,有的密集考察项目,有的已设立基金,还有的正筹备子公司落地。
从今年布局香港的头部VC机构来看,5月,上海国投旗下孚腾资本在港注册全资子公司孚腾国际;晨壹基金于年内开设香港办公室,并启动新美元基金;专注早期科创投资的中科创星方面也向记者透露,正规划在港设点,但目前尚未落地。
作为国资背景市场化基金管理公司,孚腾资本总经理费飞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香港开设子公司,首先是呼应国家推动“沪港联动”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其次是为了帮助已投和生态圈企业“走出去”以及更多元的创新理念“引进来”提供了理想的窗口。
费飞表示,对有意出海的企业来说,香港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比如,全球地缘经济环境复杂,国际资金进出仍然敏感,这对企业定价和融资窗口有一定影响。再如,香港监管体系与内地差异较大,企业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方面需要更高的规范性。”费飞表示。
香港创投机遇逐渐显现
国内VC/PE机构赴港设立公司的热潮,背后是香港市场政策、资金、项目的同频发力。
政策层面,香港特区政府的科创扶持举措不断升级。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阐述了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清晰蓝图:涵盖完善创科建设策略布局、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持惠民科研、构建低空经济生态圈、推动航天科技与太空经济发展等多重方向。
资金层面,香港近两年也拉开了“基金招商”序幕,推出香港版的政府引导基金。去年12月,创新科技署推出“创科创投基金”优化计划,开放基金管理人申请通道,政府将投入最多15亿元与业界共同设立联合基金。
项目层面,香港的科创项目储备持续扩容。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唐启波表示,随着资本市场复苏,创业者信心显著提升,“过去一年,更多拥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业团队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赛道表现突出”。荷塘创投董事总经理郭凯表示,香港汇聚高校科研资源、外资研发资源,且能为企业提供出海便利,若围绕这些优势布局——如投资与高校合作紧密、具备出海潜力的企业,有望实现良好投资收益。
仍有诸多困惑待解
尽管内地VC机构对赴港布局跃跃欲试,但实际操作中仍有诸多困惑待解。“我们不太清楚自身是否符合资质条件,牌照申请需要多久、成本多少,当地资金使用是否灵活,这些都需要提前深入调研。”吴爽道出了普遍顾虑。
此外,找钱与找项目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在调研了香港科创环境后,杭州市创业投资协会轮值会长周恺秉对记者表示,赴港设基金拓展业务的困难更为多元,“首先,得吃透香港的投融资环境;其次,必须掌握本地募资与投资资源——即便有引导基金加持,也仅能覆盖部分出资,剩余资金仍需自行筹措,所以必须综合考量。”
一家已拿下香港9号牌的VC机构合伙人也坦言募资不易,“香港市场的资金多集中在成熟期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聚焦早期科创投资的资金体量整体偏小。”该机构人士透露,不排除未来会在香港布局二级市场投资以拓展业务。
针对有意赴境外募资的VC/PE机构,此前一直协助内地VC/PE机构搭建美元架构及对接境外资金的陈文锋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做好境外市场研究与可行性评估;二是提前熟悉境外资方的投资逻辑与习惯,以把握有限机会做好募资路演;三是募资前备好相关材料,提升对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