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实施近三年来,个人养老金基金市场从初期的谨慎探索逐步走向成熟,产品不断丰富,业绩显著改善。
在当前老龄化加深的背景下,公募基金以其专业管理能力展现出独特优势,为投资者提供了实现长期稳健增值的重要路径。
业绩显著改善
自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正式实施以来,该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关键组成部分,已平稳运行近三年。在这期间,个人养老金产品矩阵持续扩容升级,从制度初期以养老目标FOF为核心的产品布局,逐步拓展至被动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等多元化品类,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空间,进一步完善了个人养老金的投资生态。
从市场表现来看,个人养老金基金的整体业绩已实现显著改善。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8日,全市场个人养老金基金数量已达302只,其中296只基金自成立以来斩获正收益,正收益占比高达98.01%;从收益水平看,这类基金成立以来的中位数收益率达到14.05%,且有69.21%的产品净值涨幅突破10%,整体呈现出大面积盈利、中高收益占比较高的特点。
不过,回溯制度实施初期,个人养老金基金曾面临短期挑战。以2022年成立的132只基金为例,它们在2023年的单位净值中位数曾下跌3.82%。加之公众对这一以自愿缴费、自主投资为特点的新型养老模式尚不熟悉,市场一度呈现出开户踊跃但实际投入谨慎的局面。许多投资者曾对个人养老金基金是否真正具备养老储备功能存有疑虑。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的逐步回暖,这类产品的长期投资价值正日益显现。当前的整体盈利态势不仅回应了早期质疑,也显著改变了公众对个人养老金基金的初步认知,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这一制度的信心。
这种变化也直接反映在产品规模上:截至今年二季度末,294只6月末前成立的个人养老金基金Y份额总规模首次突破120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超过30亿元。在可比统计口径下,97.73%的个人养老金基金Y份额的规模较2024年末均实现增长,84.47%的产品规模较2024年末增长超10%,规模的扩张印证了市场认可度的提升。
凸显公募基金专业能力
公募基金作为国内首批专业机构投资者,已深度且全面地参与到社保、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等各类养老资金的投资管理中。从规模来看,其受托管理的养老金资产超6万亿元,是当前国内管理公共养老金规模最大的资管细分行业,这一规模优势不仅体现了市场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也奠定了其在养老金管理领域的核心地位。
在实际管理成果上,公募基金推动各类养老金实现了稳健增值。数据显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6年底启动投资运营以来,连续8年实现正收益,年均投资收益率5.15%,稳稳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企业(职业)年金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十四五”期间累计实现投资收益超过7560亿元,显著增强了参保职工的养老储备。作为承担长期储备功能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2000年成立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达7.55%,不仅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更显著提升了我国养老金体系的抗风险能力。这些数据从不同维度印证了公募基金在养老金管理中的实际成效。
国际经验表明,通过优化权益资产配置并依托长期投资平滑市场波动,是提升养老金收益的重要途径。A股市场长期收益可观,但波动性相对较高,散户化特征明显,对投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沪深300指数为例,截至9月28日,2005年以来其年化收益率达7.81%,仅略低于标普500指数的8.5%,但其年化波动率较标普500指数高出7.14个百分点,体现了新兴市场的典型特征。
公募基金凭借多年积累的投研体系与专业人才优势,在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方面展现出专业价值。反映在业绩上,无论是股票型基金还是偏股型基金,与同期市场指数相比,均实现了更高的收益率和更低的波动性。如中证股票型基金指数、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2005年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2.17%和13.04%,均明显高于沪深300指数,而年化波动率更低。
成“主动享老”重要路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22%,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比15.6%,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已不再是遥远的话题,而是每个人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
当前我国养老金体系仍严重依赖第一支柱,但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平均仅约4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70%舒适线。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虽提供了一定补充,却更多覆盖国企和事业单位职工,难以惠及更广泛的就业群体。
正因如此,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仅承担着补齐养老保障短板的使命,更成为每个人实现“主动享老”的关键路径。它采用完全个人缴费、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借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引导公众开展长期养老储备。与基本养老保险及年金不同,个人养老金突出个人选择权与责任意识,鼓励通过长期投资、复利增值来提升整体养老替代率。它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生活规划。
在选择参与个人养老金投资时,应格外重视长期与稳健的价值。养老资金具有明显的“长钱”属性,短期波动不应掩盖复利增长的光芒。建议投资者建立专属于养老的“心理账户”,明确这笔钱的定位是安全、稳定而非博取高收益,可优先考虑风险可控、运作透明的公募类养老产品。要学会延迟满足,以理性的资产配置穿越周期,让时间为养老积蓄注入复利的活力。